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的衙门北京的官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2810028
  • 作      者:
    作者:孔祥吉|责编:王雅贞//王湉湉
  • 出 版 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看到这部书的全貌之前,我已先后读了孔先生《莫把赝品当珍宝——以北京大学善本部所藏翁同龢戊戌密札为例》《铮铮铁骨话沈鹏——以翁同龢收藏《致太世叔函》为线索》《清流何处是归宿》等文,看到了戊戌变法失败时,因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而惶惶不可终日,唯恐受到牵连,将昔日在京师的日记仔细检阅,把涉及康有为的地方仔细挖补改删的翁同龢;看到了戊戌政变之后,面对守旧派囚禁光绪,严惩改革派的倒行逆施,大胆上书为光绪帝鸣不平,要求朝廷改弦更张,严厉惩处军机首辅荣禄、军机大臣刚毅以及太监李莲英等“三凶”的沈鹏;看到了甲申易枢事件以后,虽官职较低、手中没有实权,但却有能力左右社会舆论,遇事敢言,议论风生,联章入奏,争相弹击,常使柄政者难堪的清流派人物。不同于正史的方圆和规矩,这些“北京的官”,是从日记、信札、档案中走出的官,经孔先生的考证、钩沉,富有血肉和风骨。那么,官员们所在的晚清衙门又是什么样儿的呢?概言之,经历了晚清风雨,保留着历史的足迹,甚至可以作为一份高阶游历北京的导览。


展开
作者简介

孔祥吉(1943-2021),历史学家,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特聘专家。早年师从著名学者戴逸教授和林敦奎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是著名的清史和现代史专家。近几十年来,孔祥吉研究员在戊戌维新研究方面颇著名声,其学术研究注重发掘大量的档案史料和私人函札,重新解释若干史实,新见迭出。著有《晚清史探微》《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戊戌维新运动新探》等十余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清的衙门 北京的官》,是一本学术严谨的史学研究专著,又是一本蔚为大观的稀见史料集,还是一本语言生动的历史故事册。书中展现了见证历史的养心殿、醇王府、刑部及其监狱等场所,也描绘了历史舞台上出演的皇帝、太后、王爷、大臣等人物。随着历史的发展,面对危亡,内部变革、外派求学、新政迭起、奋勇革命,书中展现了晚清时代的滚滚洪流。然而,历史绝不只有大是大非,典当之业等日常生活也是作者关心的。作者善用常见史料,并保有很多稀见史料,去伪存真,抉隐索微,功夫一流。比如,通过翁万戈先生所藏翁同龢日记之原件,研读出翁氏在风暴中的谨小慎微;又如,梳理《赵凤昌藏札》原件之珍贵信札,反映出清流派人物的思想变化以及他们的不同归宿,令人唏嘘不已。书中史料丰富,料有提挈研究、补足教学之用,请读者细细探索。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作者孔祥吉教授,系晚清史研究著名学者。众所周知,晚清时期回存至今的各种历史文献,其数量之夥,远超以往各个时代。而从事晚清史研究,在资料方面的辨识与采择,成为研究功力深浅的显著指标。孔教授凭借长期阅读档案的积累,在资料识读方面开拓甚广。其目力和足迹所及,对收藏在美国、日本等地的晚清史珍稀资料,亦较早涉足,并给出了很好的学术提示。

所有上述工作,是《晚清的衙门 北京的宫》一书得以成型的基础。该书不仅具有可靠的学术属性,同时也兼具较大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组成该书的各篇文章,篇幅一般都不长,不至于使人有望而生畏之感;并且立论鲜明,足以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于史学研究的热心与认真态度。

该书中各篇文章所论主题虽然有大有小,亦涉及宫殿、事件、人物及风尚等不同内容,但是所有论述都建立在扎实资料的基础上。孔教授融常见史料与稀见资料于一炉,对所涉史事实事求是,索引发微,力求揭示实情,不故作激扬文字,体现了老一辈史学研究者的深厚功力和良好学风。书中关于一些重要史料的价值的探讨,更是为学界提供了辨识史料的范例。因此,该书所论虽不尽为当下业内人士所遵循的学术讲章,但是其学术性毋庸置疑。

当然,作者亦未尝将该书读者限定于学界中人。尽管书中提到了诸多晚清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然而究作者之初心,显然不是为规范性史学研究提供某种注解,而是希望使历史能够走进日常生活的世界。书中对于太和殿、养心殿和醇王府等宫廷建筑的论述,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其隐含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书中关于晚清北京风水、典当等问题的钩沉,有助于了解近代以来北京社风尚之演变;书中对于北洋大学早期校史的发掘,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最初兴起的背景。并且,作者都用了简明直白的文字,将这些内容娓娓道来, 表现出了史学走向大众的自觉性。

——朱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太和殿是明清王朝举行盛大庆祝活动的场所。每朝的新皇帝登基大典,大都在这里举行。随后,新皇帝要在这里颁布即位诏书,举行最隆重、最庄严的朝贺仪式。此外,每年三大节(元旦、冬至、万寿)、皇帝大婚,册立皇后以及国家其他喜庆之事,都在这里举行庆典,“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除此之外,清代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还都是在太和殿举行大婚典礼的,其中,尤以光绪帝的大婚富有戏剧性。

光绪皇帝的大婚,是由慈禧一手操纵的。所聘皇后,又是慈禧胞弟桂祥的女儿,因此这次庆典格外隆重。早在大婚之前,清廷就拨出一大笔专款进行筹备,整个紫禁城内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太和殿更是浓装艳抹,尽情渲染,到处洋溢着喜庆气氛。但是,天公偏偏不作美。在大婚典礼前一个月,即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夜晚,北风怒号,彻夜不息。突然,一个火星落在太和殿前新搭的彩门上,居然引起了一场罕见的大火。火势之大,几乎全北京城都可看见。据时人记载,自未至酉,火势尤旺,“南望黑烟如芝盖”。朝廷的文武官员,不少人一大早就赶来救火。但是,由于“人力难施,水又短缺”,很多人只能望火兴叹。于是,有的官员到附近金水桥下,凿冰取水。可是,当时正值隆冬,凿冰一尺,仅能得水数寸,只好眼巴巴地望着大火蔓延。烈焰吞噬了贞度门、太和门、昭德门以及附近皮库、茶库。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燃烧了很长时间,以至于翁同龢第二天入值时,还看到“昨火处犹冒烟”,砖石红透,满地污水。大殿前面,已是一片灰烬。

太和殿作为庆典要地,门楼烧掉怎么行呢?于是,清廷一面颁诏自责,停园工,开言路,杜悻门,一面下令对太和门等处赶快整修。由于时间紧迫,重建根本来不及,“乃以扎彩为之”。北京的许多能工巧匠及民间艺人都被征集到紫禁城赶扎彩门。他们不辞辛劳,昼夜施工,所扎的门楼“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真可谓巧夺天工矣。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1889年2月25日)是光绪皇帝大婚的喜日子。册立、奉迎皇后均在这天举行。为了庆祝这空前盛大的典礼,是日子时(午夜十二时许)銮仪卫率官校在殿前陈放了法驾卤簿,乐部及和声署在太和殿东西檐下摆设了丹陛大乐。礼部官员还在殿内分别陈列了节案、册案、宝案。由太和门阶下到午门之间,工部预设了龙亭二座、皇后的凤舆以及名目繁多的仪驾。

空前隆重的典礼开始了,广场上鼓乐齐鸣,灯火明亮,气氛极为热烈。然而,与紫禁城里这欢乐气氛很不协调的是,宝座上的光绪皇帝愁眉紧锁,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照他本人的意愿,是根本不愿意让桂祥之女作自己的皇后。这桩婚姻是慈禧出于自己的政治需要,一手包办而成。光绪帝一开始就不乐意,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即使贵为天子,在婚配问题上也不能不听命于父母之言。因此,大婚对光绪帝说来,并非是一件愉快的事。

据有关典籍记载,此次大婚的迎亲正使是大学士李鸿藻,副使为礼部尚书昆冈。他们“由太和门外持节乘马而出,凤舆前乐设而不作,法驾卤簿前导,群臣彩服夹路”,场面很是隆重。凡是凤舆经过的地方,都用彩绸搭起龙凤喜字牌楼,故宫的御路上,还铺设了棕毯和红毡。这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出大清门,经棋盘街、东江米巷、兵部街、长安牌楼,直奔皇后府邸而来。许多百姓纷纷走上街头,观看这空前盛大的迎婚典礼。

凌晨三时许,皇后乘坐的凤舆进入大清门。清代等级森严,大清门只供皇帝及皇太后出入,皇后只有在大婚之日可进此门。至于妃嫔,则自始至终从神武门入宫。皇后的仪驾留在太和门外,凤舆由载漪和载泽的夫人引导,直至乾清宫檐下。此刻,午门上钟鼓齐鸣,坤宁宫红灯高悬,光绪皇帝与皇后举行了合卺礼,册立奉迎典礼至此结束。

按照清朝的礼制,把皇后接到宫内后,还要在太和殿举行典礼。皇帝要亲自宴请皇后的父亲及其家族,在京的大员们还要陪同庆贺。但是,由于光绪帝的情绪低落、身体欠佳,竟使这次盛大的宴会未能举行,百官不欢而散。翁同龢在二月初五日(3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


是日太和殿宴后父及后族,百僚陪宴。本传午正,余于巳正入,见蒙古王公皆散归,知已停止。乃驰入问状,见戈什爱班及奏事太监,知上早间吐水、头晕,因饮药避风,不能诣前殿,无他疾也。西边(按,指慈禧)戏未停,听戏者照旧上。自初二至今日,四日戏,御前大臣、军机、内务府及南斋诸公,内廷近支王公皆与。


由翁氏日记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光绪帝与慈禧对这桩婚姻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心情。

光绪帝撤太和殿之宴,这在有清一代是很罕见的,因此,京师的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翁氏次日的日记中即云:“因昨日撤宴,外间不免讹言。”初七日又记:“笔帖式分宴桌送来。昨旨:以宴桌分给王大臣,却未提后父、后族也。”不言而喻,光绪皇帝撤宴主要不是因为有病,而是一种对慈禧包办婚姻的抗争。也许正是由于这位年轻皇帝这种缺乏策略的举动,竟成了他以后悲剧的开端。


展开
目录

太和殿的晚清风雨  001

不平静的养心殿   016

什刹后海醇王府  031

清代刑部与刑部监狱  048

妙高峰上七王坟  063

淮系人物与晚清社会变革  077

不问苍生问鬼神

  ——清季北京的占卜风气  092

莫把赝品当珍宝

  ——以北京大学善本部所藏翁同龢戊戌密札为例  107

晚清一次向高官送礼事件剖析

  ——以翁同龢《己丑年寿礼名册》为线索  125

晚清北京风水热与皇家风水大师英年  139

晚清的北京当铺  158

铮铮铁骨话沈鹏  176

清流何处是归宿  193

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与北洋大学的创成

  ——天津大学早期校史的重要补充  213

东京大学与近代中国

  ——以日本《文部省往来文书》为中心 235

辛亥革命史料抉择之困惑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与《革命逸史》异议  254

代后记  2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