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丛书)》:
在当时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如何对老百姓进行有效的宣传是红军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撰写和张贴标语就是一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在炎陵县县城中的江家试馆的旧宅一处,就在墙上密密麻麻地留下了30余条(组)标语。当地政府还在2011年建成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对这支年轻的队伍来说,小小的标语宣传工作,却是一项事关革命成败的重大政治任务。①宣传的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所以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②
曾任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的龙开富在访谈中指出,每到一地,就开展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宣传红军的主张,把党的方针、政策交给群众。当时宣传的主要内容是:(1)宣传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工农子弟兵。红军是为广大的劳动人民闹翻身求解放而去打仗的,使广大人民群众懂得:“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2)通过社会调查,用生动的事例,揭露土豪劣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滔天罪行。用鲜明的阶级对比,对农民进行阶级教育,使农民懂得阶级和剥削的道理,激发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彻底摧垮封建势力。(3)宣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号召农民拿起枪杆子,走武装斗争的道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③
唐天际也回忆指出,为了分化瓦解敌军,我们想了许多办法,做了大量的工作。当时,我们的宣传口号是:“白军兄弟们,欢迎你们过来当红军!”“工农兵是一家人,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我们一起打土豪,分田地,求解放,闹翻身!”“缴枪不杀,宽待俘虏,立功受奖,愿回家的回家,愿参军的参军!”“红军官兵夫一律平等!”……那时我们有写标语,有喊话,又发传单。下山以后,有时我们还把传单扎在风筝上,通过放风筝,把传单丢到敌军那边去。后来我们还用纸做成炮弹,通过放炮,把宣传品打到敌人那边去。另外,还送东西给敌军吃,如端午节送粽子,八月中秋节送月饼。敌军士兵一无所有,可怜得很。我们把东西送到那里,人一走,他们就拿东西吃了。对于俘虏兵,不打骂,不搜腰包,打伤了的给予治疗,愿回家的发通行证和根据路程的远近发路费,有的俘虏兵甚至一个人领了十几块钱路费。就是俘虏放回去被敌人抓去了,也有好处,可以在敌军里起宣传作用。我们根据毛主席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采取了上述种种办法以后,工作很有效果。每次打仗的时候,敌军官兵被我们打死打伤的少,被我们俘虏的多。敌军被我们俘虏以后,有的说,我这次一枪也没有打,你不相信看来福枪;有的说,我只打了两枪,还是朝天上放的;有的说,我永远也不当白军了;有的主动要求当红军,还有的带一班人来当红军;有的白军士兵过来没几天,打仗就很勇敢,甚至有的还当了干部。①根据开国中将谭冠三回忆,为了宣传群众,部队里专门组织了宣传队。三个宣传员组织一个宣传分队,分队上面则有中队。宣传队每到一地和行军途中就写标语,宣传群众,作调查,凡是能写的地方,全都写上标语。开始,是用纸张写的。后来,一则由于纸张容易坏,二则由于行军时背上一大捆纸也不方便,就改用石灰写。宣传队每人提了一个石灰桶,用笋壳和棕作笔,在墙壁上写很大的字,宣传群众。还油印小的标语,到处张贴,凡是群众看得到的,又能保存的比较久的地方,都贴上宣传队印的小标语。②
五、井冈山土地法一再调整,成为敢闯新路的鲜活事例
敢闯新路不仅体现在另辟蹊径,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也体现在执行新政策过程中对既有政策的不断调适,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更符合人民的利益,《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和调整过程就体现了这一点。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农民占中国总人口的80%以上这个基本事实是制定土地政策的出发点。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边界土地状况:大体来说,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约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①因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开始了土地革命,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正式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井冈山土地革命的发展。这部土地法包括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如何分配土地以及分配的数量标准、分配土地的区域标准、山林分配法、土地税之征收、乡村手工业工人和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如何分配土地等九个方面。有专家评价说:“井冈山的土地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关系,农民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1928年,根据地的粮食产量增长20%。他们纷纷送子、送夫参军,并组织赤卫队、暴动队、青年团、妇女会等协助红军开展工作,保卫胜利果实。”②但是这部土地法由于实践时间比较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后来经过不断调整,逐渐满足了人民的要求。毛泽东后来指出,“在当时我对于农村阶级的结合,仍不是十分了解的。到井冈山之后,我做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