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马克思主义百年学术史研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专题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8169258
  • 作      者:
    作者:方松华//陈祥勤//潘乐|责编:罗俊华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方松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副主编,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委党校、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客座教授。

陈祥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浦区人大代表,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社会主义。

潘乐,1990年11月出生,哲学博士。

201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哲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马克思主义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学术的主流,它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上构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新传统,这一新传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所奠定的。从学术史的视角检视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并进一步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对于现当代中国的历史和精神的传承,对于这一新传统的生命力的发扬,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本书稿的目的是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学术史建构,让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在学术检视的视角中厚重起来,从而为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境界,为提升党的理论境界和理论水平,奠定厚实的历史基础和学术基础。此外,中国马克思主义百年学术史,也是在学术史的意义上探寻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和中国道路的理论表现,为成就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奠定它的学术基础和学术传统。


展开
目录

第一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百年学术史研究发凡1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系统的建构:历史脉络与逻辑发展6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立:内在理路与外在形式7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建设:学科化模式与职业

学者8

四、 国际比较视野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10

五、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重大社会意义与

学术价值13

第二章中国马克思主义之缘起15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的唯物史观研究21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29

三、 “互辩律”的唯物论研究36

四、 唯物辩证法论战40

五、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代表人物——李达45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形成50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50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56

三、 毛泽东思想的要义与精髓60

第四章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73

一、 新中国至改革前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1949—1978年)73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苏联来源79

三、 哲学教科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85

四、 新中国在改革前若干哲学问题的争论90

第五章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99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体系的苏联来源99

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104

三、 新中国改革前若干政治经济学问题的争论109

第六章新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与理论发展116

一、 新中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实践问题的探讨116

二、 新中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124

三、 中苏论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捍卫131

第七章当代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140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次大讨论140

二、 主体性、实践唯物主义问题与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148

三、 “智慧说三篇”与中西马哲学融合的尝试160

四、 “返本开新”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转向164

五、 中国道路的哲学诠释与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建构173

第八章当代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180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价值规律的积极探索180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185

三、 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碰撞与交流192

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持续努力198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进展205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流考211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背景和渊源211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223

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与辨析231

四、 意义启示和发展路向241

后记24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