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卖点
★民族主义史学研究新锐力作,挑战三大经典——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极具学术创见。
★中世纪史重磅作品,以颠覆性视角破解西方民族发明学,以翔实可靠的历史证据论述民族主义的起源、欧洲民族和世界近现代秩序的形成过程,为读者理解今日的身份政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线索。
★新颖有趣的专题研究,聚焦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举君主制,解析民族主义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型、逐渐获得权力的过程,并给出了全新的历史叙事和较为公正的评价。
★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犀利的批判,以知识分子向权力靠近的尺度为基准,追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民族主义形式,全面展示西方政治、学术、宗教和艺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既阐明了西方知识分子对于民族“神话”构建所起的作用,也解构了他们以民族之名自我塑造的权威形象。
★牛津大学现代历史学钦定讲座教授罗伯特·埃文斯、乔治城大学历史学教授艾维尔·罗什瓦尔德联袂推荐。
编辑推荐
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后民族时代,本书似乎不合时宜,然而愈演愈烈的身份政治,却让本书越来越引人注目。
1.本书挑战了现代民族主义研究的三大经典《想象的共同体》《传统的发明》《民族与民族主义》,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民族主义。
2.作者拒绝现代西方学术界长久以来对待民族情感的双重标准,严厉审视西方学术与政治权力的共谋关系,着力考察前现代欧洲政治、学术和艺术,在古典时代、中世纪和现代之间建立了新的历史联系。通过探讨民族主义的起源,重构了前现代欧洲的历史图景,为全球民族史研究夯实了基础。
3. 本书分析了两条线索,即古罗马政治遗产的传承与西方基督教化进程;讨论了三个专题,分别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民族发明、神圣罗马帝国权力更替中的民族主义因素,以及宗教改革与民族主义的关系。这种宏观总论与历史典型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深刻揭示了西方文明的根基和推动其历史发展的核心要素。
对荣誉和自由的竞逐
查理大帝的统治改变了中世纪早期原本分散零碎的领土结构,使得各大国君王之间对“普世”统治权的角逐更加激烈,而教皇方面的势力则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力图维持权力均势。即便此时西方君主国的内部整合与权力巩固与时俱进,但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依然以源自罗马法的帝国主义论断为基础。为了替国王在其领土内的绝对权力辩护,法学家们宣称国王应被看作“其王国内的皇帝”(rex est imperator in regno suo)并有权使他的所有臣民担负起无条件地为共同祖国服务的义务,他们所参考的正是《国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或译为《民法大全》)中反映罗马爱国主义精神的措辞。罗马法在各个不同王国的法律体系中落地生根,巩固了西欧的多极化领土结构,却并没有削弱其帝国主义政治文化;它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独立的小型帝国,个个都渴望结束被看作不幸的政治分裂的时期。讽刺的是,这也正是这些小型帝国防止彼此成为大权独揽的基督教强权的方式。
中世纪各方势力——帝国、教皇、法国、英格兰以及后来的阿拉贡——势均力敌,这种情况导致了某种动荡的稳定,从而形成了欧洲独特的内部平衡的动态,既反映在政治上,也反映在文化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复古情怀甚至产生了更加强大的离心力,逐渐将各王国之间的政治竞争发展成各领土集群之间全方位的角逐,乃至不再需要任何帝国主义动机。
这就是民族主义粉墨登场的契机。它确保欧洲各国之间的对抗在更加根本的层面上展开,寻求更广泛的观众,并囊括更多的文化领域。同时,从长远而言,它动摇了通过与其他民族竞逐“民族荣誉”和确保“民族自由”而建立起一个单一的基督教帝国的春秋大梦。
在第一个阶段,这场竞争被限制在西欧范围之内,作为一件基督教“内部”事务演进。在这个时候,民族主义也被并无帝国野心的、欧洲较次要的势力所采用,比如瑞士,它在1500年左右被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拖进了这场竞逐之中,而后来,它利用作为一个民族的立场,避免了自己被周围的君主制国家所蚕食鲸吞,也防止了联邦各州之间的内讧。
随后,在欧洲殖民扩张的第二个阶段,这场竞争迅速上升到全球层面,但是仍被重燃帝国雄心的欧洲各国所垄断,这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大陆。最终,在第三阶段,从去殖民化运动的开端到如今,它发展成了世界范围内包罗万象的竞争,但是至少“从法律上”(de jure)依然受到各个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约束。
如果民族主义被看作失败的帝国主义的、无必要的产物,那么,就像我的历史阶段模型所展示的,它并未完全取代帝国主义的热望。正如我将在后面章节中展示的那样,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冲动常常形影不离,甚至盘根错节、纠缠不清。时至今日,情况依然如此,而我的课题是通过外部构想原则区分抽象共同体,这可能有助于评估这样的问题,比如:当今美国的政治文化从哪些方面来说可以被描述为民族主义的,从哪些方面可以被描述为帝国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