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百年图史系列丛书”的编写,正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生动地展示百年来党在上海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为上海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壮阔新征程中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作为丛书之一,《激荡百年——中国共产党在静安图史》以丰富的图片,全面生动地呈现了百年来党在静安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党史学习读物。
上海大学遗址
上海大学的前身是1922年春创办的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校址在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315弄)。此时上海大学的硬件设施极其简陋,校舍是青云坊一座老式石库门,两层楼共十间房。
与简陋的校舍形成对比的,是优秀的师资。办校两年多,上海大学声名大振,全校学生猛增到400多人。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得本就简陋的校舍更加不堪重负,为了适应校务发展,1924年2月,上海大学迁至西摩路132号(今陕西北路342弄位置),并在斜对面的时应里522—526号设立分部。
作为五卅运动先锋队,上海大学始终站在反帝斗争的前沿。这也引来祸端。1925年6月4日,租界当局以“过激”为借口,出动大批军警,以武力强占校舍,驱逐学生。同年8月上旬,学校暂迁回青云路,在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租用15间民房为校舍,弄堂口还挂上了于右任写的“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
考虑到未来发展,校方决定筹钱建造校舍。1927年2月,上海大学迁往江湾新校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学校被国民党反动当局以武力查封。
1922年正值国共两党酝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当时的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校长打着“提倡新文化”的旗号,通过招生大肆敛财,然后携款潜逃。全校学生愤而决定改组学校,提议延请陈独秀、章太炎、于右任三位名士中的一位出任校长。经邵力子、柏文蔚、柳亚子、杨杏佛等人的劝说,于右任最终同意出任校长,并将原校名改为“上海大学”。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在原校址上宣告成立。建校后,中共发动国共两党力量共同办学,聘请邵力子出任副校长,邓中夏任校务长(总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因此,上海大学的实际领导一直由共产党人担任。邓中夏出任校务长(总务长)后,制定《上海大学章程》,明确规定“本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上海大学开设具有特色的社会学系,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参加革命实践。在党的引领下,上海大学学生很快崭露头角,活跃在革命运动中,如全国学生运动领袖李硕勋、五卅运动领导人之一刘华、妇女运动领袖杨之华等。
1924年10月10日,国民党右派酿成天后宫事件,一时震动申城。在血案中牺牲的这位青年学生,正是就读于上海大学的共产党员黄仁,年仅20岁。黄仁烈士也是上海最早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
五卅运动中,上海大学与上大附中师生几乎全校出动,参加了运动各方面工作,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
在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中,上大学生何秉彝作为游行队伍的联络员,在指挥活动中遭敌枪击,中弹牺牲,年仅23岁。何秉彝志存高远,选择就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生在这离奇的二十世纪的社会里,便要为二十世纪的社会谋改造,便要为二十世纪的人民谋幸福。”
第一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章 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003
一 马克思主义传播地 004
二 革命领袖足迹地 009
三 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诞生地 015
四 中共中央早期机关聚集地 019
五 群众运动策源地 037
第二章 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057
一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058
二 解放战争时期 063
第二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一章 区境工业经济大发展,城区环境焕然一新 073
一 迎接闸北解放,加强政权建设 074
二 恢复社会生产秩序,组织抗美援朝 078
三 完成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 080
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区境工业大发展 083
五 改善城区和居住环境,大力推进市政建设 087
六 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群众文化破土而出 095
第二章 掀起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101
一 静安解放,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102
二 恢复秩序安定人心,社会各界响应号召 105
三 掀起社会主义改造高潮 109
四 促进市场繁荣,加快经济建设 112
五 治理市容环境,建成上海展览中心 121
六 健康医疗水平提高,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124
第三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章 努力实现“南高中繁北产业”新局面 139
一 依托区位优势,棚户区变身高端商务区 140
二 创造优美环境,工业区重现繁荣繁华 151
三 推进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转型发展 157
四 不断改善民生,提升美好生活愿景 163
五 党的建设不断拓展新路 175
第二章 坚持打造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 179
一 经济体制改革序幕全面拉开 180
二 始终坚持打造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 189
三 始终坚持打造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 198
四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方针,加强社会建设 205
五 始终坚持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218
第四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一章 努力实现思想、工作和队伍三个融合 227
一 区域经济在融合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228
二 改革创新在融合中持续深化 232
三 社会建设在融合中稳步推进 235
四 多措并举在融合中优势互补推动发展 240
五 党建工作为融合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245
第二章 努力实现城区品质和队伍素质双提升 247
一 优化布局,经济发展在提升中更有质量 248
二 突破瓶颈,改革创新在提升中更具活力 252
三 城区品质在提升中更趋优良 254
四 破解难题,群众生活在提升中更加美好 258
五 从严治党,确保区域发展在提升中成效凸显 269
第三章 实现经济、民生和社会治理跨越式发展 273
一 发展质量效益跨越式提升 274
二 改革创新跨越式深化拓展 281
三 空间布局取得跨越式优化 284
四 城区品质跨越式改善 288
五 社会民生跨越式发展 295
六 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306
七 党建引航,为区域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312
八 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履行静安责任 318
后 记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