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路标: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从1920年下半年起,陈独秀、李汉俊便通过各种关系,与各地党的早期组织建立了联系。1920年底,当时担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标榜进步,好谈社会主义,被时人称为"社会主义将军",邀请陈独秀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的委员长。陈独秀接受了邀请,于同年12月中旬从上海到广州。他的上海党组织书记的职务,交由李汉俊担任。
陈独秀到广州后,一面处理广东政府的教育工作,并帮助广州的马克思主义者整顿组织,一面把较多的精力用于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2月,陈独秀起草了一份党章,寄给上海的李汉俊。李汉俊看到党章草案上主张党的组织采取中央集权制,对此很不满意,说陈独秀要党员拥护他个人独裁。于是他也写了一份党章,主张地方分权,中央只不过是一个有职无权的机关。李汉俊原本信仰无政府主义,看了考茨基的著作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他想做合法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参加议会去宣传无产阶级的政见,所以主张地方分权也不奇怪。李汉俊的建党主张,自然不符合列宁主义建党原则,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高度集中统一的权威,党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李汉俊起草的党章寄到了广州,陈独秀看后很不高兴,就从广州写信责备李达,说上海的党员反对他,其实李达根本不知道这回事。不过陈独秀确有些家长制作风,他原本与李汉俊就有一些意见和分歧,这件事又加深了他俩的裂缝。李达夹在中间,担心由此造成组织的分裂,只得调停于两者之间。但是,李汉俊的脾气很倔,不肯接受调停,甚至放下书记不做,负责的《新青年》也不编了,还把党组织的名册和一些文件交给了李达,要李达担任书记。李达出于党组织内部的团结,只好接受了。就这样,李达负责起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
1921年6月初,为了帮助中国共产党成立,共产国际派荷兰人马林(原名亨德里斯·斯内夫利特,1883年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1902年加入荷兰社会民主工党,1913年前往荷属东印度群岛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6月作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代表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在这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1921年4月动身前往中国,6月抵达上海)作为驻中国的代表来到中国。几乎与此同时,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俄国人尼克尔斯基也到了上海。两人很快取得了联系。
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到上海后,加快了党的一大的筹备工作。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在与李达、李汉俊的接触中了解到,自维经斯基来华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已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工人运动。据此,两人认为,中国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经成熟,建议尽快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李达、李汉俊分别与广州的陈独秀和北京的李大钊进行联系,并确定在上海召开党的一大。
接着,李达和李汉俊分别写信给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及日本留学生中的党组织或党员,通知各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出席会议。同时,从马林带来的共产国际给中国革命的经费中,给每一位代表寄了100元路费。
当时,中国处在反动军阀的统治之下,党组织只能秘密开展活动,加之一切都在草创阶段,既无现成经验,也无章程可循,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人数又多寡不一,多的如北京党组织有十几人,少的只有几人,而日本的留学生中,党员实际上只有施存统和周佛海两人。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接到上海方面的通知后,多数没有进行代表选举,有的由党组织负责人指定,有的由协商产生,当时也没有代表资格审查的程序。万事开头难,在连党的中央机构都未建立的情况下,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接到上海方面的通知后,张国焘、刘仁静、李梅羹、邓中夏等几名党员开会,研究推选出席党的一大的代表。当时已是暑假,这几个人在西城租了一所房子,办补习学校,为报考大学的青年补课。推选代表的会议就是在这所学校开的,李大钊没有参加会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