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简明历史(1921-2021)/红色广东丛书》:
广东党组织领导的广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沿海地带到遍及全省的艰难、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共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到广州等地沦陷。中共广东组织进行了抗日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1938年4月,随着日军南侵日迫,中共广东省委在广州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军事工作问题,决定成立军事委员会,并号召共产党员军事化,要求各级党组织努力建立民众抗日武装,共产党员必须积极参加武装工作。会后,中共广东省委请求中共中央派军事干部来广东加强军事工作。同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广东省委指示精神,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大林、军委书记尹林平,在广州召开广州外围的人民武装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东莞、增城、南海、顺德、从化、花县、三水等县的党组织负责人,研究如何建立和掌握人民武装问题。会议决定中共各地党组织要利用各种合法形式,组织人民抗日武装,积极推动国民党举办自卫队的军事训练,中共组织要派党员参加军训工作,争取掌握民众的抗日武装,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在此前后,全省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举办了军事训练班,东莞、增城、中山、惠阳等县抗日自卫队、常备壮丁队等形式的人民抗日武装先后建立起来。同时,中共广东省委以军委书记尹林平和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云广英的名义报告中共中央军委,拟定在日军入侵广东时,以博罗县罗浮山、桂山作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对此表示赞同并作了批示。这些准备工作为在广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从广州沦陷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共广东省委开展了抗日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8年10月12日,日军4万余人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国民党守军除少数部队作比较坚决的抵抗外,其他沿线防区一触即溃。10月21日,广州沦陷。接着,珠江三角洲、海南岛及潮汕等沿海地区相继沦陷。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第二天,中共中央即致电广东省委、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要在东江口敌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11月1日,中共中央再电示中共广东省委:广州沦陷后广东党组织必须在广州及其敌占区进行秘密工作;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并在游击战术和政治工作上帮助友军开展游击战争;在东江、海陆丰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利用国民党当局的命令到处组织自卫军,发展人民武装。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并针对华南地区的形势,确定广东地区党组织的基本方针和任务是:动员组织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在长期的抗战中发展力量,使党逐步成为在华南地区最后战胜日军的决定因素;提出各级党的组织应学习领导战争、全党学习军事、党员军事化的口号。并具体明确“在重心工作区域上除琼岛外,以东江为第一重要区,中区、南路次之”。早在沦陷前夕,10月18日,中共广东省委为了应对广州沦陷后的形势,在广州召开紧急会议,布置日军入侵后的工作,决定广东省委机关迁往韶关;为了加强全省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南委特委、中共东江特委、中共西南特委(后改为中区特委),各常委分赴各地分片领导。会后,李大林到西江,尹林平到东江,梁广到香港,加强全省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省委带领人民奋起反抗,在各地建立抗日游击队和根据地。
其一,通过三种形式建立抗日武装。在海南岛,中共与国民党当局谈判成功,把冯白驹领导的红军改编为抗日独立队;在东江地区,中共以国民党的名义新建立曾生、王作尧领导的两支游击队;在珠江三角洲,中共派林锵云等将吴勤建立的“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游击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改造成为人民抗日武装;在潮汕地区,成立了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在南路地区,成立灵山青年抗日游击队和南路游击队第三司令部等抗日武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