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施米特与马克思对政治的不同理解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丛书
0.00     定价 ¥ 8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10249698
  • 作      者:
    作者:刘增明|责编:邓浩迪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增明,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施米特敌友政治观研究:一个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考察》,参与出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等著作2部,参编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项目2项,主持在研湖南省教改重点项目1项。获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省级科研奖励一等奖1项,获军队级科研奖励三等奖1项,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1次。
展开
内容介绍
  《施米特与马克思对政治的不同理解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丛书-马克思主义)》主要涉及以下六方面的内容:一,施米特政治存在主义的国家理解与马克思对待国家的辩证立场。二,施米特政治理解的神学形而上学模式与马克思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对人性善恶论的超过。三,施米特的实质性民主观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民主观,马克思为民主开启了一条现实化的可行道路。第四,施米特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批判,讨论了施米特与马克思从不同侧面批判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原因。五,施米特的敌友政治理论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为回应施米特批驳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去政治化的观点,进一步澄清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及其重要价值。六,施米特与马克思政治理解的当代启示,认为马克思形成了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政治理解,是当代看待政治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他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意志能力,开始有了与上帝之间的分别乃至对立。在《圣经》中,蝮蛇就是魔鬼、邪恶的代表,在伊甸园中已经潜在地包含了邪恶的因素,只不过在蝮蛇没有引诱夏娃之前,人类始祖并未沾染这种邪恶。但是,在人类始祖不听取上帝的劝告,转而听取了蝮蛇的诱惑之后,事件的性质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是邪恶的种子在人类始祖身上开始滋长,一旦人类始祖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他们就真正具有了人的意识,进而与上帝区分开来,人类始祖对上帝权威的违抗,造成了人与上帝之间的紧张关系。
  伊甸园中人类始祖之所以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就在于上帝与人之间建立了庇护与服从的关系。人类始祖悖逆了上帝的意志,就是对最高价值、绝对权力、统治秩序的极大挑战。上帝将人类始祖驱逐出伊甸园,就在于人的危险性业已形成,如果人类始祖继续留在伊甸园中,他们可能会继续挑战上帝所确立好的秩序,这无疑是对上帝绝对权威的挑战与否定。上帝将人类始祖驱逐出伊甸园,意味着上帝不再允许这种事件的发生,上帝要维护神学世界的最高价值和统治秩序。将人类始祖驱逐出伊甸园,意味着上帝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分开了,人类始祖带着原罪回归到属人的生活世界,从此差别、对立乃至敌对等得到了扩展,人类社会内部的纷争甚至战争无法避免。从这种意义上说,原罪代表了区分乃至对立的文化元素,这种文化元素恰恰是世俗世界难以摆脱的,从而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分裂、对抗的深刻根源。
  然而,其实这种分裂、对抗的因素就存在于神学之中。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它是一个完满形象的象征,但是它为什么允许魔鬼的存在?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上帝作为至善的代表,它的善良到底是如何彰显的?如果没有魔鬼形象的出现,上帝的至善是难以彰显的。这就说明,上帝作为至善的完满形象,需要作为邪恶对象魔鬼的对照,在这种对照中才能显示上帝的至高伦理道德。这就说明分裂、对抗的要素早在上帝那里就出现了,作为完善理念的上帝,它需要魔鬼与之对待,在上帝与魔鬼的相互对待中,才能为上帝的存在提供存在论上的证明。原罪之说,说明人类始祖偏向了魔鬼一边,成为了邪恶的携带者,魔鬼的因素随即在人的身上得以体现,从而人本身就成了善与恶交织的矛盾统一体。在人身上恰好以对立的方式,既体现了神性的存在,也体现了魔鬼的踪影,实质上是善与恶的交织。
  施米特将原罪看得如此重要,就在于他抓住了人反抗上帝这一重要事件。人既然可以反抗作为绝对权威的上帝,他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能力去反抗同类。原罪已经取消了上帝与人之间的绝对同一性,使得差别、对立的因素在人的身上扎下根来。由原罪而来的差别、对立成为敌对性的来源,施米特正是抓住了原罪事件的这种特征,并将其不断放大,将敌对性看作了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进而成为他的政治理解的深刻来源。
  施米特的政治哲学,通过回溯到神学,将原罪确定为人性恶的主要依据,进而发展出了将敌对性作为思考对象的政治理论,体现了他对人与人之间敌对紧张关系的现实关注与把握。基于对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紧张关系的坚定判断,施米特反对人性善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善恰好体现在自由主义的思维模式中。“对施米特来说,自由主义的谬误在于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善的,因此如果我们清除仇恨,就能够清除敌对与杀戮。”①从自由主义的观点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共识是主要的方面,差异、分歧可以通过商讨加以解决。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分歧不会发展到敌对性的程度,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协商加以解决,进而被控制在和平解决的范围内,难以发展成为激烈的斗争乃至战争。施米特从性恶论的角度出发,否认了这种商讨政治的有效性,进而对作为其前提的自由主义作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人性善是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人性善已经违背了原罪之说,违背了宗教神学所确立的差别、对立乃至敌对的原则,而这种原则在人类社会中不断地在起作用。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以主权国家为依托的政治概念?
第一节 民族国家的挺立及其重要意义?
一、国家作为共同体的重要价值?
二、民族共同体是形成国家的重要前提?
三、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第二节 主权是国家的本质性特征?
一、主权与决断非常状态?
二、主权与代表理论?
三、关于施米特主权理论的几点讨论?
第三节 地理疆界上的国家建构?
一、国家是具有一定地理版图的权力机构?
二、马克思从世界历史来考虑民族国家问题?
三、辨析施米特与马克思对地理疆界国家的理解?
第四节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创建及其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专政性质的认定?
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三、创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理解政治的不同依据?
第一节 悲观主义政治理解的神学溯源?
一、施米特政治理解的神学依据?
二、为政治提供信念伦理的支撑?
三、政治是神学世俗化的产物?
第二节 性恶论是施米特政治概念得以确立的人性根据?
一、性恶论源自于神学的原罪之说
二、性恶论是对“人是危险的动物”的确认
三、价值观的对立乃至冲突是政治理解的现实因素?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人性善恶论视角的超越?
一、马克思对性恶论所代表的“神目观”的超越?
二、人性是一个社会历史的概念?
三、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传统人性善恶论

第三章 关于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主权者与人民同一性的民主理念?
一、探寻实质主义的民主观
二、建立在代表理论之上的民主?
三、反驳机械主义的民主观?
第二节 施米特民主观的“反民主”倾向?
一、源自于神学的民主观
二、统治者被赋予了至高权力?
三、施米特民主理论的混乱?
第三节 马克思的民主观及其当代价值?
一、理解马克思民主观的几个重要问题?
二、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
三、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民主理论?

第四章 如何对待自由主义?
第一节 以政治决断对抗自由主义的商讨?
一、批判作为经济-技术思维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导致了公共性的缺乏?
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引发了党争政治的弊端?
第二节 施米特反对自由主义的实质?
一、走出资本主义议会制政治的危机?
二、防止合法性对正当性的侵蚀?
三、反对抽象理性主义对政治的宰制?
第三节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批判及当代价值
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与现实利益的内在关系?
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两面性
三、在现有条件下追求自由的实现?

第五章 敌友政治的现实诠释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节 政治的标准在于划分敌友?
一、敌对性是政治与神学的共有特征?
二、实际处境中的敌友划分?
三、以敌对性思维对抗现代性的挑战?
第二节 敌友政治关涉国家和人民的生存?
一、政治是人生存的本性
二、战争的威胁需要敌友政治的存在
三、敌友政治专属于存在的决断?
第三节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阶级概念?
二、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真实含义?
三、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六章 施米特与马克思政治理解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敌友政治的逻辑难免引向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渊?
一、非辩证的思维方式导致施米特更多强调敌对性?
二、敌友政治是思考现实政治生活的重要视角?
三、敌友政治难免导致虚无主义的危险倾向?
第二节 马克思对政治的理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
一、政治不具有自身独立发展的性质?
二、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政治理解?
三、资本逻辑势必引起民族国家间的分裂与对抗
第三节 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重要发展趋势?
一、合作共赢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二、合作共赢思想对传统敌对性思维的超越
三、合作共赢思想有助于开辟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