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莫尔是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学者,阅历丰富的政治家。莫尔用《乌托邦》这样一部经典,开启了现代人类对理想世界持续几百年的探索。
人人都知道《乌托邦》,但完整读过此书并且真正了解乌托邦面貌的人并不多,懂得其思想史意义的人更少。阅读经典就是与那些真正影响人类历史的思想大师进行深层次对话。
上海高校重点课程“《乌托邦》精读”导师郝春鹏在本书中用十堂课的形式呈现乌托邦全貌,探讨完美社会图景,把古老的乌托邦带入现代的语境,引导读者发现经典作品的魅力和当代意义。
第八讲 乌托邦与人类劳动
(节选)
莫尔的《乌托邦》可以说是跨时代的作品,它带着古典的气质却与之挥手告别,为现代思想奠定了许多基石:一方面《乌托邦》是新的,它带来了很多在古典乃至当时难以理解的全新观念。如安乐死、婚姻自由、人人平等、民主投票、尊重自然、最大快乐原则等,这些观念在今天是我们的共识,但在 16 世纪 的基督教世界,任何一个都是极为惊世骇俗的;另一方面,《乌托邦》又是古典的,它如古典世界一样是 静止或循环的世界,并没有一种革命或前进的纲领。乌托邦的正义、平等和按需分配,在物质层面依托于必要的劳动。但这并不是说劳动已成为一项值得尊敬甚至神圣的事业,在劳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无疑更具有洞见。
直到洛克和卢梭,劳动的地位和意义才逐渐明朗起来。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进一步被奠定。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最终形成于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揭示剩余价值理论而对一切非劳动的资本的批判,以及将劳动作为人之本质的论述,劳动的崇高地位才被真正确立起来。也正是如此,不理解莫尔所开创的新思想的源流,就不可能真正懂得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也就不能理解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和历史哲学中的现实性和推进作用。
如果说莫尔的劳动观区别于古典的新观念,那么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则是革命性的。作为生产活动的劳动无疑是为了产出用以维持生存和消费的产品。但劳动的特殊性还在于,它不仅产生了供人生活和消费的劳动产品,同时还产生了劳动者。也就是说,真正跟劳动的本质绑定在一起的不是劳动产品,而是劳动者。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从动物进化为人。因而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依靠劳动产品过活者其实与动物无异,以劳动为本质才是人之创造性亦即高贵性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唯有人才能劳动,而从他创造了自身这点来说,乃是创造了自己的灵魂。这也正是乌托邦舍弃普遍劳动,推崇学术研究(灵魂成长)的深层逻辑。只不过,莫尔错误地分离了这两种活动,把前者视为必须(低贱),把后者视为高贵。
在恶之本源问题上,莫尔沿袭了人文主义的传统,将其归于人性之骄狂。莫尔被后人称为“a man for all seasons”,意指无论外在环境怎样,只要灵魂坚定就能始终保守纯洁。这无疑带有基督教的神圣 精神,并且不同于古代的柏拉图甚至其后的马克思主 义。因为在后两者看来,是城邦或社会造就了人, 什么样的城邦成就什么样的人。 莫尔的人是一种抽象,是一种出离现实的灵魂。这其实正是人文主义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人格”与“人性”。当然,这种圣徒的坚贞并不意味着灵魂不须塑造或净化。一般人的灵魂问题仍旧要依托一套健康的秩序和制度,而好的经济模式则催生了这种良性的社会秩序。在这点上马克思主义者无疑受益于此,他们将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
第一讲 托马斯·莫尔与《乌托邦》
第二讲 《乌托邦》的书名与结构
第三讲 乌托邦概况
第四讲 生活与社会
第五讲 教育与幸福观
第六讲 法规与惩戒
第七讲 战争与宗教
第八讲 乌托邦与人类劳动
第九讲 乌托邦与花园
第十讲 乌托邦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