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政治思想史(从霍布斯到马克思上下)
0.00     定价 ¥ 2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8171183
  • 作      者:
    作者:(英)伊安·汉普歇尔-蒙克|责编:邱迪|译者:周保巍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英]伊安·汉普歇尔-蒙克,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政治理论教席荣休教授,享誉国际的《政治思想史》(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杂志创刊主编,其著述包括《现代政治思想史:从霍布斯到马克思》《比较视野中概念史》 《政治理论中的概念和理性》等,作品多次被翻译为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荷兰文、土耳其文和韩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备受国际学界推崇的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权威之作。面对20世纪后期以来政治思想史领域中研究路径的争鸣,本书作者回归经典解读,兼取语境分析,清晰全面而均衡地探讨了近代早期至19世纪末期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思想家的观点。本书中不同的思想人物独立成章,以霍布斯的“政治世俗化”为开端,依次介绍了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联邦党人、伯克、边沁、密尔、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并内在展现了近代以来政治思想发展的两种趋势。蒙克力求剖析时代的焦点人物,并致力于将主要思想家的观点与政治史上的新潮流联系起来,为广大读者了解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提供了知识增量。
展开
精彩书摘

个性的价值

接下来,密尔开始思考什么才是个人行动自由的可能限度;但结果他将有关探讨推迟到第五章。于是,作为替代,我们看到的是密尔对于他所谓的作为一种人生目的的“个性”之普遍可欲性的探讨。这是一个逻辑步骤。如果民众没有事先达成这样的共识——国家或社会对个人行动的限制是错误的,那么,试图让读者来探讨如何将这种限制最小化便是毫无意义的,尽管密尔很希望读者能参与这种讨论。他必须处理的问题——密尔实际上称之为“罪恶”——是“惯常的思维模式很难承认个人的自发性具有任何内在的价值……而是以猜忌和疑虑的目光打量着它”。

密尔指出,个性与自发性拥有其固有的内在价值。对于希望将他视为一个一贯的功利主义者的那些人(包括密尔自己)来说,密尔的立场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假如自由的价值是“内在的”,那么就无法以其他的价值来为自由提供辩护,更不用说以功利主义的、后果主义的理由来为自由提供辩护。另一方面,如果以这种方式为自由辩护,那么,密尔所赋予自由的价值,就有被仅仅视为一种工具性价值的危险,而密尔之所以提倡自由,也只是将其视为实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密尔的观点基于习俗、被动性、懒散与革新、原创性、活力之间的对立。与布莱克(Blake)一样,密尔不认为善与被动性有任何内在的联系。活力是多才多艺的。“活力当然可以被导向坏的用途;但是富有活力的人永远比无精神、无感觉的人可以做出更多的善行。”但是个性的力量与活力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被激发出来。上流社会对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厌恶,就像“是一种充满敌意的、令人畏惧的审查”,它不仅扼杀新思想,也扼杀了新思想背后的那种活力。这不只是表现为民众“宁愿选择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而不是选择那些最适合其秉性的事物”。或者毋宁说,“除了循规蹈矩,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偏好”。在现代世界,“公共舆论”不仅为大众(在美国是指白人,在英国是指大多数中等阶级)所把持,而且其内容实际上也是由他们提供的,在确立舆论时,特立独行之人的影响实际上是被排除在外的。在这种情形下,“当纯粹由庸众所组成的普罗大众的意见,到处都成为或者正在成为支配性力量时,要制衡并纠正这种趋势,就要让那些思想上更为杰出之人越来越多地发挥其个性”。实际上,在这种奴性文化中,“仅仅是特立独行,仅仅是拒绝向习俗低头这种表率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功绩”。

密尔将这种压抑的、静止的文化看作是一项深思熟虑的政策的产物,它最初起源于加尔文所发动的宗教改革。在加尔文看来,人性是如此的腐化,以至于“摧折人类的任何才华、能力和感受性,都并非是一项罪恶”。而维多利亚时期对于个性的压制、对于习俗和权威的屈从,就是这种心态的世俗残余。

密尔对其立场所做的正面论证则不那么容易确定。其中的一个论证近乎是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人类目的论。这种观点声称,那些能最大限度地推动人类潜力发展的环境(比如自由),总是比那些阻止或限制其发展的环境具有更大的内在价值。但是,密尔的很多论证在形式上是暗示性的、修辞性的,在本质上是审美的而非功利的。密尔此时所阅读的一本重要著作,也即洪堡的《国家行为的限度》(Limits of State Action)也共享这种审美理想,密尔在《论自由》的开篇就引述了这本书。对于其本身具有一种内在价值,严格地说其正当性并不建基于它对于其他价值的工具性作用的一种价值,这种论证线路是可以预期的。在《逻辑体系》的最后一章,密尔对艺术与科学做了一个普遍区分。科学是“探究自然的进程”。道德(精神)哲学的一部分也可以正当地称为科学——它处理行为的自然后果(包括那些与人类天性相关的行为)。但道德(精神)哲学中处理最终目的或诫命的那一部分,则属于艺术的领地,因为艺术告诉我们的是,“实现一种既定目的是可欲的”,而科学告诉我们的是,在何种环境下这种既定目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为了证明个性以及高级功利概念(密尔认为,个性是这种高级功利概念的一部分)是正当的,密尔诉诸一种审美理想,这非常符合密尔就智力分工所持的更为明确的观点,也即艺术旨在阐发我们生活的目的,而科学则致力于寻找达成这些目的的确当手段。密尔宣称,培养个性将创造出其本身就是“高贵而美丽的沉思对象”的人类,它将让人类生活变得“丰富、多样而生机盎然”,将使个人变得“对于他自身更有价值”。

但在密尔对于个性的辩护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功利主义的论证,它们与密尔关于言论自由的论证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通过指出即便是我们中最因循守旧之人也能从中获益的别样道路,个人主义者不仅能实现自我,而且还能造福他人。正是通过我们所选择的生活道路,通过我们所提出的意见,革新以及革新所赖以存在的条件才能永葆活力,否则文明便会停滞不前,甚至枯萎而死。

密尔所说的“自由精神”与改革发展之间的联系表明,虽然自由有时候只是在维护现状,但他声称,在大多数情况下,“改良的唯一经久不衰的、永恒的源泉就是自由”。与黑格尔一样,密尔认为,“确切地说”,那些不允许发展反思性、创造性思想的国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如此),“是没有历史的,因为那里所存在的只是彻头彻尾的习俗的专制”。在密尔看来,让欧洲突飞猛进的不是其他任何优越的道德品质,而完全是“品格与文化引人瞩目的多样性”,但是,由于全民的同质化,由于阅读公众的出现、教育的进步、商业和交通的发展,尤其是公共舆论的统治,这种多样性正在被迅速腐蚀。

因此,正是在对个人主义的称颂和对于千人一面之有害影响的悲叹中,密尔完成了其对个性的辩护。个性之所以宝贵,既在于它本身表达了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也在于它促进了文明进一步的发展,而后者也为密尔的如下观点注入了力量——他仍然将“基于人作为一种进步性存在这一永恒的、最广泛意义上的功利”作为其伦理标准。如果在考虑行为(或言论)的限制时所要计算的功利,不单单是特定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于当下的信念而言,它可能是一种令人痛苦的冒犯),而是更广泛的功利——作为旨在扩展个人尝试和提升个人多样性的自由政策之后果而享受到的更广泛的利益,那么,天平自然地就倾向于自由一边。

实际上,如我们所见,密尔的这些观点在其《功利主义》一书中已得到了部分证明。在其中,密尔指出,功利原则,虽然是最终的道德原则,但不应该用它来评估特定情况下到底该如何行动:“用第一原则来评估每一个行动”是错误的,“无论我们采用何种基本的道德原则,我们都需要次属原则来将其加以具体运用”,舍此别无良途。密尔似乎意在表明,自由就是这种基本的道德原则。虽然在特定情况下,运用自由原则可能会减损而非促进幸福,但长期而言,这种自由原则通过促进进步,通过强有力的智识发展和个性繁荣,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幸福。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 [英]伊安·汉普歇尔-蒙克1

“在翻译中发现”——在大变局时代重塑我们的政治想象力 周保巍1

致谢1

序言1

第一章 托马斯·霍布斯

导言3

生平与智识兴趣3

宗教与政治的分离5

现代怀疑论与现代的自然权利观7

科学VS历史和宗教10

“实在”的本质以及“真正科学”的方法12

“实在”作为运动着的物质14

唯物主义问题的道德和政治意涵18

认识论的意涵22

基于经验的科学的不可能性23

真正科学的本质26

人的科学29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人的行动29

人类的自然状况32

自然状态的演绎33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的渊源、特征及地位36

自然法41

自然法的推导41

“自然法”规定了什么?44

国家的建立和国家的性质49

社会契约49

按约建立的国家50

以力取得的国家51

权力、契约和“授权”理论52

契约的特征57

主权者的权利60

臣民的权利和自由66

对义务本质的争论68

审慎利己主义者的政治义务问题71

道义论VS有条件的道德:问题之所在77

有条件的道德78

反对一种霍布斯式道义论的理由80

源于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的论证84

第二章 约翰·洛克

引言93

《政府论两篇》写作的历史背景93

思想语境:对议会思想的继承99

菲尔麦对君主制的父权式捍卫100

父权论者的观点102

父权论对契约论的挑战107

洛克对于菲尔麦的回应:政治权利的基本假设109

作为一种道德准则的自然状态110

个人财产权的确立119

复杂经济的发展122

将政治权力与父权区分开来129

合法国家的特征:同意的角色132

建立国家时的同意133

在既有国家中的同意134

最初创立一个国家的理由138

合法政体的结构:对权力的限制139

“组织完善的国家”143

行使抵抗权147

革命的实践150

第三章 大卫·休谟

引言159

休谟的方法论假定和知性的限度160

信念哲学和道德哲学的神学起源160

实验的方法162

人类心理学165

道德的自然史171

自然美德理论171

激情的道德作用174

同情的道德作用177

休谟对于“人为美德”的解释179

社会规则的惯习起源182

正义规则的内容185

政府190

合法性问题192

政治经济学194

辉格党和托利党:意识形态的立场195

农业城邦模式的不足197

商业国家的起源和优势199

商业和精神发展201

信念的管理和区分202

意识形态和社会不稳定的现代根源204

第四章 让-雅克·卢梭

导论209

一位有着现代心灵的古人209

对于理性的怀疑210

社会化的危险212

自由和自我213

论艺术与科学215

艺术、科学与道德215

古典的和马基雅维利式的主题216

新主题:本真性和历史的不可逆转218

对《论科学与艺术》的反对220

不平等的起源222

“自然”问题223

自然状况:物质的225

自然状况:道德的225

自然冲突的阙如227

依附的出现:物质原因229

依附的出现:社会和心理原因230

专门化、依附和不平等232

自由的种种可能235

自由的诸维度237

《社会契约论》240

导论240

成为人民243

迫使他自由245

公意246

公意观念的背景247

公意的抽象原则248

“服从我们自己,并且仍像以前一样自由”252

着眼于公意的制度安排255

政府257

公民教育与宗教261

公民宗教262

第五章“普布利乌斯”:《联邦党人文集》

导言269

直接语境269

《联邦党人文集》的文本问题271

“经验”教训:实践的教训273

“经验”教训:传承下来的教训277

“经验”的教训:来自共和国的历史和理论的教训279

《联邦党人文集》为更紧密的结合辩护286

规模的问题288

实现更紧密结合的“外部”论证290

疆域辽阔的商业共和国294

《联邦党人文集》第10篇294

商业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学303

界定术语307

“共和政体”“民主政体”和

“贵族政体”307

“联邦的”和“全国的”政府312

分权317

分权的持续相关性与含义317

分权的真正含义320

权力均衡的心理学322

国家权力与州权的划分324

全国政府内部的分权329

联邦权力的划分:立法权和司法权333

全国立法机构内部的分权:参议院334

行政权336

司法权342

结论346

第六章 埃德蒙·伯克

导言351

生平352

埃德蒙·伯克的《法国革命论》354

《法国革命论》的结构和性质354

《法国革命论》第一部分:普赖斯的布道、自然权利和世袭权利356

诉诸先例VS诉诸抽象原则:诉诸过去358

诉诸先例VS诉诸抽象原则:诉诸抽象的自然权利361

自然权利362

宗教和政治367

一种方法差异:社会学的方法VS逻辑的方法368

古代风尚在现代社会的作用371

第二部分:教会、国家和政治经济学373

“革命”的政治经济学379

革命国家的制度387

代议制:立法机构389

行政机构:新宪法下的立宪君主397

司法机构398

军队399

埃德蒙·伯克:语境与概述402

第七章 杰里米·边沁

导言411

批判的方法:《政府片论》415

批判性法学的确立415

分类原则418

对法律虚构的批判和边沁的“虚构”理论421

基本假设:《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427

功利原则427

功利原则的运用433

边沁的心理学437

敏感性438

对民主政府的功利主义辩护:詹姆斯·密尔的《政府论》与边沁的《议会改革方案》440

边沁的功利主义公共政策446

第八章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导言:密尔与功利主义455

教育455

精神危机456

密尔对功利主义的修正459

反功利主义的智识潮流的影响461

麦考莱的批评461

其他影响465

密尔思想的长期语境466

托克维尔与《论美国的民主》以及密尔与英国的民主470

《逻辑体系》中的方法论探讨——密尔的原则和方法475

具有一种历史复杂性的功利主义的道德问题476

密尔对历史方法论问题的处理479

修正版的功利主义484

快乐的质量485

对于功利原则的正确运用486

密尔论自由491

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495

个性的价值499

行动自由的限度503

该原则在经济上的应用512

代议制政府514

政府的历史性与修正版功利的角色516

政治的历史语境:野蛮与文明518

修正版的功利主义与文明政府的原则522

对于现有品质的最佳利用:选举制度530

对于现有品质的最佳利用:官僚制532

政治的教育功能:“提升个人的美德和智识”534

品格培养与政治535

投票536

地方政治的重要性540

结论541

第九章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导论:德国启蒙运动与早期影响547

生平与职业547

宗教的重要性548

启蒙运动和历史思维549

希腊的理想化和审美的历史化552

人与自然:因果法则和自由554

作为实验性社会理论的早期宗教研究557

主体的历史:从笛卡尔到黑格尔560

抽象权利572

绝对自由的意志573

财产权576

财产权—占有579

财产权—使用580

财产权—转让581

契约582

不法583

不法:无犯意的不法584

不法:欺诈584

不法:强制585

刑罚586

道德588

内在于意志的普遍原则588

伦理文化594

家庭594

伦理文化:市民社会597

市民社会:需求的体系599

需求的本质600

工作的种类602

资本和阶级划分603

市民社会:司法体系605

市民社会:警察和同业公会608

国家613

作为主观自由与客观自由之综合的国家614

国家的内部结构:宪法619

王权622

行政权624

立法权626

从外部看国家:战争与国际关系中国家的道德自主631

作为自由之历史的世界历史634

黑格尔洞见中所蕴含的道德问题639

第十章 卡尔·马克思

导言:早期生活和影响645

作为社会批判之核心的宗教批判646

早期激进的新闻写作654

对于黑格尔的批判655

《论犹太人问题》:从宗教到经济学的概念突破659

对资本主义的首次批评:《巴黎手稿》

和“异化劳动”665

异化667

异化劳动672

与劳动成果相异化674

与劳动活动相异化675

与类本质相异化676

人与人相异化677

一种历史和社会理论685

人性和人类意识的历史基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纲领685

《共产党宣言》691

社会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引线”——《〈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语言69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695

封建社会698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型701

马克思解释的融贯性705

革命策略与国家708

简化的模型:《共产党宣言》709

历史变奏:德国和被延迟的资产阶级革命712

不断革命716

历史变奏:法国,“雾月十八日政变”和作为寄生物的国家719

《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723

劳动价值论与剥削问题725

亚当·斯密726

大卫·李嘉图729

李嘉图的农业模型731

利润的存在735

李嘉图分析的政策意涵736

李嘉图的利润递减理论737

马克思的问题:劳动价值论在制造业经济中是否成立?738

李嘉图分析的意识形态意涵740

价值与价格744

资本主义竞争746

结论749

参考文献753

索引800

译后记82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