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图书是市场上比较热销的实用性书籍。一般的公文写作多比较中规中矩,从理论和案例结合的角度来写,强调模仿参照。而本书是从语言高度凝练的经典金句的角度切入,从领悟政策精髓、迅速规范出彩地提升公文写作能力出发而撰写,强调查阅的便捷性,是作为工具书来操作的。
1.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出处: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主术训》。
原文: 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释义: 人如果没有向善的志向,即使非常勇毅果敢也必将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而失败。
【运用指导】
树立远大而高尚的志向,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只有立善志、存善念,最终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必将伤人伤己。《淮南子·主术训》是专门探讨君王如何治理国家的一篇文章。从其中的主要观点看,它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念。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于强调立“善志”的重要性,使用在文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没有太大的局限性。
【示例】
以为拥有权力、财富或名气这些“附加之物”,便会身价大涨、“分量”大增。古人云:“人无善志,虽勇必伤。”如果我们将心思都用在追求升官发财、功名利禄上,最终只会落得个越“勇”越“伤”的下场。
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
原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释义: 一个人越是遭遇艰难困苦的时候越应当坚定意志,绝不抛弃自己远大而高尚的信仰。常用以鼓励个人遭遇逆境时应该具有奋起向上的精神状态。
【运用指导】
在逆境中坚守远大志向,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倡导的一种高尚品德。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九月初九,时任洪州(今江西南昌)牧的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宴请群僚和宾客。王勃因前往交趾(今越南)看望自己父亲时途径此处而参加了盛会,为滕王阁即席而作了一篇诗序《滕王阁序》,使之流传千古。作者将“穷”与“青云之志”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两者间的强烈对比将个人的家国情怀生动的展现了出来。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途比较广泛,既可以用于鼓励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应当始终坚持远大志向,也可以勉励某个单位或行业在逆境中艰苦奋斗、勇立潮头。
【示例】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虽然当前各种条件异常艰苦,但这绝不是我们放弃梦想的理由。
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出处: 北宋·苏轼《晁错论》。
原文: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释义: 自古以来凡是能够成就不朽功业的人,不仅必须具备出类拔萃的才能,而且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运用指导】
《晁错论》是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或六年(1061)成文并呈与朝廷的一篇文章。作者有感于当时文恬武嬉、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跳出了以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的观点,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晁错献策削藩却被腰斩的原因,提出了“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于鼓励个人或群体坚守信仰、顽强拼搏、永不气馁的语境中。
【示例】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对于广大青年来讲,只有超世之才和坚忍不拔之志皆俱,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第一章 家 国
第一节 坚定信仰
第二节 理想信念
第三节 党性修养
第四节 铁肩担道义
第五节 家风建设
第二章 形 势
第一节 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 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第三节 常怀忧患之思
第四节 大局观观大局
第五节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三章 经 济
第一节 国家富强
第二节 勤俭节约
第三节 艰苦奋斗
第四节 以身许国
第五节 为民恤困
第四章 政 治
第五章 文 化
第六章 社 会
第七章 生 态
第八章 法 治
第九章 创 新
第十章 军 事
第十一章 外 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