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痕(我与性社会学互构)
0.00     定价 ¥ 63.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8075864
  • 作      者:
    作者:潘绥铭|责编:王海燕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而且研究人员少,但是,它研究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发生最频繁、体验最深刻、意义最广泛的重大活动之一。人类智慧数千年来对于自身的几乎一切认识和争论,都可以在“性”这里得到集中的体现: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美与丑、生命与死亡,等等,不一而足。不妨说,“性”是研究人类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大众对于性社会学普遍存在误解,就是把它混同于“黄”或者“求医问药”,即使在学术界,非本专业的师生也往往认为:性社会学很有意思,但是不重要,尤其是学术价值有限。本书所呈现的研究成果,能够促使大众知道这是一门学问,而且很有用。作者用这些在经典社会学领域中也顶天立地的创新成果,来推广性社会学的学术应用。


展开
作者简介

潘绥铭,1950年出生,北京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该校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从1985年开始,他在中国创立并推广性社会学,奠定了其基本理论框架;创立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初级生活圈、全性(sexuality)、性革命、性化、亲密消费、性风采、性福、无性婚姻、性的人权道德等,以及“有性无别”的新型多元性别理念,被同仁称为“性学教父”。

潘绥铭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领军人物。在定量研究方面,他在2000—2015年进行了四次全国成年总人口随机抽样的性生活调查,属于世界唯一。在质性研究方面,他创立了“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落实于“相处调查法”“求异法”和“z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等操作模式,以及社会调查的伦理原则。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研究回顾,以他从1981年开始的经历与心路为线索,详细介绍了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其纵向描述,以作者投入某项研究的年头为序(他几乎全都是第一个投入该研究的);横向描述,则以性社会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为线索(作者几乎涉及一切方面)。也就是说,通过作者一个人的经历,反映出了中国性社会学这个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全貌。
展开
目录
一点说明
1981-1988,我怎么开始研究“性”
无心插柳
研究之始:看,有设计地看
问卷调查,蹒跚学步
贵人相助
1987,社会性别理论的虹吸
论述女性的性权利
提出“性与性别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中的性生活
1988,从历史学到初级生活圈理论
性的载体,不是个人而是“圈”
性的差异是初级生活圈的建构
理论意义与学术论敌
1988-2004,从性学走向性社会学
“性”为什么值得研究
可怜天下夫妻情
从“性科学”脱颖而出
1989-2016,互动的性权利
从我遇到的故事说起
2008核心观念:性的人权道德
2016:性权利的新解
1990-2010,预防艾滋病,我的参与和体验
初涉“界河”
专家一度
学相异,人和合
1991年以降,致青春
七次调查:大学生的性
2010:调查全国少年之性
中国独一无二:“单性别成长”
性教育:理念为先
90年代:性关系研究
当今的二奶
专偶制剖析
1993,论证中国的性革命
发生的时机与背景
独生子女政策=性革命之母
总结与展望
1995·2006·2012,全性的概念确立
我的一波三折:性·性存在·全性
全性的基本命题与理念
全性的逻辑构成
1996-2018,反思调查与“论方法”的构建
学统计的感悟
求真的执念:绝不“假数真算”
社区考察与相处调查
求异法:《论方法》一书的精髓
生命在于质疑:挑战时髦学术
1997-2010,我在红灯区
怎么想起研究这个
倾心之作八本书
国内外的主要理论
我的纠结
1997-2018,性骚扰与性暴力研究
性骚扰:话语建构与主体建构之悖
性暴力问题深究
性的情感苛政
2000-2015,世界领先:四次全国总人口的性调查
世界领先,有目共睹
为什么能够代表全中国成年人
调查方法:我将心比心,你实话实说
善始善终
2005·2011,性社会学,自立于学术之林
实至名归:1993年研究所诞生
2005和2011:本学科的确立
42辑之多的《研究通讯·研究丛书》
我们师门:非孤独,乃独处也
2006年始,学术回馈社会
社会培训:举步维艰
提篮小卖:我和李银河的巡回讲座
奖掖新人与抱团取暖
教学相长:专业培训与邂逅“性技巧”
缘聚:我的草根朋友们
2007,主体建构论的萌发
基本的表述
理论来源与认知意义
主体建构的社会性别新论
2008年起,反思西来理论
西化:随波逐流20年
反思西方理论:南橘北枳
本土化:坐井观天还是酸葡萄心理
2010,思维方式比理论更重要
光谱式思维
个体差异大于整体区别
四步条件分析法的研究思路
从“公理判定”走向“多维建构”
整体论之殇:全性之全景
2012,性与社会变迁
社会变,性才变
性,是如何被政治斗争利用的
价值观:“三国演义”中的我们
2013,“性化”理论的建构
21世纪中国的性化
性化与社会性别
性化的意义与理论分析
2014,阴阳:本土性别之构建
阴阳与性别:中西方的差异
男尊女卑之基:女性被五种身份封死
《金瓶梅》:女性的性竞争
殊途同归:社会性别理论与阴阳哲学
2014,阴阳哲学中的“全性”
儒道佛的性哲学
火之弱:男人的“恐阴情结”
水之情:女人的“惜阴意识”
2015,主体建构论的确立
性,只能由主体来标定
主体建构论的哲理化表述
全性的主体建构
主体建构论的普适性
最根本的主体建构
2014-2018,播下另类的种子
“民间性学”登上大雅之堂
老年的性,不都是性的老年
《我在现场》:研究者的心路历程
2017,理论探求不负勇往
决定论的各种理论
建构论的视角
互动论种种
我的多元共振视角:性风采研究
宿命:“野路子”,难归顺
2018,更进一竿:性的社会空间理论
生活世界:性的理想、底线与景深
性制度的社会空间
合谋:性与制度的互构
2019,刨根问底,继往开来
基本假设必须重构
性研究的元矛盾
性社会学的元问题
方法论的再出发
我的未竟之业
附录:一个性社会学家的自我修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