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15452
  • 作      者:
    编者:高培勇|责编:宫京蕾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其中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与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中华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缘起、共同视角下的中华民族观等。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第一轮建设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术理论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体系建设的积极尝试。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
  (一)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路径
  首先,民族精神往往与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文以载道”,文化、典籍记录凝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一个民族、国家共同认可的、十分卓越的精神、品质以各种文化形式存在和传承,并且耳濡目染,形成一个群体的特质倾向性,使他们拥有共同的可以沟通的语言,这种语言并不只是用于沟通信息的字词语句,更是意味着与心理结构、认同、情感有关的“心灵”的或者说“灵魂”的话语,使他们既彼此理解,又建立联结与团结。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能够使一个共同体的成员都深刻地理解民族精神,建立相互认同与共同的集体认同,形成“我们”“兄弟”等命运共同体意识。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其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文化塑造了不同的人群、文明类型与国家形态,给予人们建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自信。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民族的竞争日益激烈,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一个民族、国家如果无法构建起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就会失去自我,失去前进的方向。
  对于当下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我们需要从国家建构的高度来进行认识,否则,会对文化的认识流于单一,甚至偏狭。例如,文化的复古主义,认为只有传统的、年代久远的文化内容才是有价值的文化,忽略了对于传统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以及文化的时代创新。还有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识不足,“现在有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有的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有的把本民族文化自处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①。
  (二)从中国国家建构的五重逻辑出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1.中国国家建构逻辑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内涵。如何全面理解与正确把握当今中国的文化内容与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三种文化的界定,指明了对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繁荣的政治方向,其内在规律与中国国家建构的五重逻辑直接相关、密不可分。以下做出具体分析。
  文明型国家的建构对应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应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代国家”的国家建构逻辑,这四重逻辑充分概括了中国近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积淀、熔铸的价值、精神。其中,既包括舍身成仁为人民的牺牲精神,也包括社会主义大家庭建设中民族大团结的精神,还包括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敢开风气之先的创新与探索精神,以及中国在建设成为民主、平等、文明的现代国家的历程中创造积淀的新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文化与中国国家建构的逻辑紧密结合在一起,书写了中国的新文化。综上,国家建构的五重逻辑决定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向包含着以下面向。
  第一,由56个民族的文化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文化、文化创新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的现代化。
  第二,国家建构的五重逻辑决定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要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相关,表现为既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以传统文化守住民族精神的根脉,又要继承中国近现代以来形成的延安文化、革命文化、改革开放的文化等,还要包容融汇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三,国家建构的五重逻辑决定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文化建设与文化繁荣,是与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要在国家、社会、民族、个人等层面形成具有活力、生机勃勃的文化生态,使文化的繁盛生长、人民的创造力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建设注入活力。同时,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成为人民的认同归属的心灵家园。
  2.中国国家建构逻辑下文化认同的结构。首先,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结构决定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认同的内容是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的。“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①作为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是多元一体的两个层面。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这种多元一体的结构使其既呈现超强的稳定性,又保持持续性的活力。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体格局
——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生态分析
一 文献回顾与理论路径
二 云南山坝立体结构的当代转型
——以德昂族生计变迁为例
三 传统草原牧区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四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生性
——基于藏彝走廊汉藏交往的探讨
五 从复合性共生体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与共同体意识的凝聚
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
三 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中华民族观
一 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
二 中华民族的政治内涵
三 中华民族的本质属性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缘起
——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文献的研究
一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方式方法的偏差
二 共产国际的策略变化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提出

第五章 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华民族观
一 民族与民族观
二 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民族观
三 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华民族观
四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的意义

第六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建设
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人心核心概念
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设

第七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体系建设
一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
二 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表达
三 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体系

第八章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 国家建构与民族建设的中国话语
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哲学、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基础
三 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路径与机制

第九章 正确处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关系
一 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二 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三 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四 正确处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

第十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与路径
一 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二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理念
三 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方位
四 扎实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作
五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