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17392
  • 作      者:
    作者:李静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静,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心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计划。主要从事民族心理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民族心理学》《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等专著十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系统介绍了从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到谷苞、杨建新先生的中华民族理论;梳理了中华民族从自在、自觉到自为发展的历史逻辑,分析了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基本结构与特征;以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维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构等前沿知识,特别是加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与内在心理路径等学术思想。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一)各民族共创中华
  “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学术理论,明确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体现出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团结奋斗、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中所做的贡献,对于现阶段培育民族荣誉感、增强中华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各民族共创中华”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我国各民族的族体是在各民族的互动关系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族体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吸收,共同发展。(2)我国辽阔的疆域,有一个逐步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的来说,这个过程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发展我国的广大疆域,是各民族联合创建我国这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表现。(3)各民族人民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开创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贸易往来实现互补互惠,共同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我国的政治、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大一统为最高准则。汉族地区在保持我国政治、历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起到了难以取代的主导作用。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少数民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边疆民族的向心力,反映了他们在各个时代中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贡献。(5)我国的各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文化,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以其多彩的风格极大地充实着我国的文化宝库。(6)中华各民族自强不息、共同发展,共同铸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杨建新认为,“中华”有一个逐步创造和形成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华”一词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可以从政治、地域、文化和民族等方面来加以理解。其中,“政治含义,即指中国自古至今的政治历史传统”;“地域含义,即指中国自古以来各民族聚居的广大地域”;“文化含义,即指中国各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含义,即指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有机结合的总称,具有内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是各民族之间历史性的、多方面的有机内在联系的象征性表达。在中华民族认同问题的探索研究中,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大一统完整性,以及二者的内在关系为立足点。怎样认识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历史地位与影响,部分学者片面地把费孝通民族格局学说中所说的汉族凝聚力的核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单位,其在历史地位上占据了主体,这与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理论内涵完全不符。在我国长期的历史社会发展中,汉族无疑一直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核心。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凝聚力,也必然离不开汉族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中发挥的中心领导作用。但就主观价值而言,中国事实表明,中国各民族的共存才是创造中国的主体。在书写中华文明史的贡献价值中,各个民族都应该是平等的,而中华民族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各个民族的文化奉献。
  “各民族共创中华”的理论,突破了理解中国历史的“主观论”和“大民族论”的学术传统,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在族体上的相互吸收、祖国领土上的共同开发、经济生活中的发展和相互促进。同时,该理论系统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贡献,从共同维护中国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共同丰富中国文化宝库,共同抵抗侵略,共同保卫中国,共同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维护祖国统一与反对分裂,共同铸牢中华精神等方面,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的新观点。
  纵观中国的历史发展,创建中华文明的各个民族都已经形成了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经历了一个从自在阶段到自觉阶段的历史过程,在各个民族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共同起着创造中国主体价值的重要作用。各个民族在族体上互相吸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形态一直贯穿着我国历史。我国现有的民族,就是对我国古代民族的直接及间接地继承与发扬,并经过分化与交流而逐渐形成的。“各民族共创中华”理论将中国各民族置于平等地位,动态地展示其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提升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与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相辅相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与“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证据和理论积累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这一论断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指导视角。作为创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主体,全民族的人应该都拥有同等的主体精神价值。杨建新的“各民族共创中华”重要理论实践正是透过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次深入分析洞察,给当代人们在某种主观认识层面重新认识当代我国与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我国各个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一把新的钥匙。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华民族研究的中国理论
一、梁启超:中华民族
二、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
三、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四、谷苞: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五、杨建新:各民族共创中华

第二章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
一、自在的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
二、自觉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三、自为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三章 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
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特征
二、中华民族的稳定性特征
三、中华民族的同质性特征
四、中华民族的结构同源性特征

第四章 中华民族的基本结构
一、中华民族的基础性稳定性结构
二、中华民族的自调性自保性结构
三、中华民族的同质性一体性结构
四、中华民族的多元性聚合性结构

第五章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中华文化
二、中华民族精神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六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

第七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
一、共同的认知
二、共同的情感
三、共同的思维
四、共同的记忆
五、共同的培育
……

第八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九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