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龄化:新时代*为突出的人口特征
第一节 诞生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口都呈现出持续而普遍的老龄化,不少发达国家已经长期处于老龄化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开始了老龄化进程,并且其老龄化速度相较发达国家更快,其所面临的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更加严峻。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战胜各类疾病及伤害的成果之一,是不断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进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胜利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营养条件的改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些因素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遏制人口规模过快增长而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促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开启并完成了人口转变,也促使中国加速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一、快速的人口转变迎来加速的人口老龄化
在现代人类社会,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主要的动因来自人口转变,特别是转变过程中生育水平的下降。人口转变所描绘的人口从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常态逐渐转变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新常态的过程,使得在现象层面,高生育水平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往往较低,而低生育水平的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往往较高。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水平的提升、流行病及传染病等得到控制,当生育水平还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时候,婴幼儿死亡率率先下降,这使得能够存活下来的新出生队列规模相对扩大,导致了人口中低龄人口比例的相对上升,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对下降,从年龄结构上看,人口更加年轻。而当生育水平开始下降,并且成年人口,特别是老年人口的死亡率随着营养水平的提升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也开始下降的时候,人口就开始了逐渐老化的过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生育水平在跌至更替水平①之后的持续下降,使得之后出生的队列的人口规模逐渐缩减,促使了其人口年龄结构中的老年人口占比提升。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方面得益于后发优势,同时避孕技术、生育观念受到全球化及现代化的影响,因而其生育水平下降得更加迅速,完成人口转变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而这一切预示着发展中国家人口将经历相较于发达国家更加快速的老龄化过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法国经过了115年的时间,澳大利亚经历了从1938年开始的73年,英国经历了1930年至1975年45年的时间,而根据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的人口预测结果,预计中国仅需要25年,越南可能在20年的时间内实现。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生育水平下降和人口转变以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为基础。同时,20世纪70年代开始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中国人口转变的进程,也加快了人口老龄化速度。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6以上降到20世纪90年代的更替水平仅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此后生育水平进一步下降并维持在1.6左右的较低水平。中国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和老年人口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上升,中国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从人口预测结果来看,直至21世纪50年代末,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生育政策逐渐放松,但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在低生育水平将持续的情况下,生育水平的短期波动对于中国老龄化的进程微不足道,21世纪后期,中国人口将处于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状态。
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正在经历的高速老龄化、高龄化,其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历的快速的人口转变,不同出生队列人口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人口寿命的延长。在人口转变前期,婴幼儿死亡率以及孕产妇死亡率的下降是出生时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而当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较低水平时,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成为老年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的下降在一段时间内共同作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福祉不断提高,道德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商品消费第二大国。至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71元增加到了32189元,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从不到18%上升至超过60%。截至目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政府与个体在卫生方面的投入也迅速增长,人口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卫生总费用约为110亿元,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到70岁(67.77岁),其中女性为69.27岁,男性为66.28岁。而2010年的全国卫生总费用接近2万亿元,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4人,2015年的卫生总费用超过4万亿元,2019年约为6.58万亿元,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增加至73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2015年小普查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了2015年的76.34岁。其中,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速度要高于男性,从77.37岁提高到了79.43岁,5年间增加了2.06岁;而男性从2010年的72.38岁提高到了2015年的73.64岁,增加了1.26岁。
在社会经济水平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5%以下波动增长到1990年的5.57%,至2000年约为7%,进而增长到2010年的8.87%,到2019年快速提升至12.57%。从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岁至64岁人口数量的比值)的变化来看,1982年中国老年抚养比为8%,至1990年为8.3%,此后缓慢增长至2000年的10%。进入21世纪后,老年抚养比开始出现较快的增长,至2019年增长至17.8%(图1-1)。
图1-1 1990年至2019年老年抚养比
第二节 为积极应对老龄化而研究老龄社会的人口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②而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③全面提出了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性安排,体现了国家对“十三五”时期及未来一段时期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发展的顶层设计。这些相关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对解决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深度关切。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 402万[3]人,占总人口的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64万人,占比为13.50%④。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总量,预计在2050 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3,老年人数将会超过美国的总人口,并且老年人口群体内部也将急剧老化,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规模将达到1亿人左右。与老年人口数量、老年人口高龄化水平上升相伴随的是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2012 年达到峰值后不断缩减,2019年已跌破9亿人。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缩减还伴随着结构的老化,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39 岁,与21世纪初相比上升了近4 岁。老龄化显然形成了人口领域一场新的重大挑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因而,在中国低生育水平将长期持续,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是当前与今后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方面。
然而,人口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全局性,同时,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的人口发展与人口转变道路有着自身鲜明的规律和特征。因此,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具有的阶段特征也在短时间内体现,中国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阶段性问题也很明显,需要长期保持人口发展战略的敏锐度,对当前和未来将要面临的主要矛盾有清晰的判断。例如,20世纪70 年代,我国总和生育率一度高达6 以上,并且人口年龄结构年轻,8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达到10亿人,同时有一半的人口小于21岁,大约2/3的人口小于30岁,预示着未来大量的育龄人口将进一步加速总人口的增长,若不加以干预,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将被沉重的人口负担拖累,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也将更为沉重。当时我国*为重要和紧迫的人口发展目标是控制人口数量过快、过猛增长。为此,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在20多年的时间里将我国的总和生育率降到了更替水平之下,从根本上扭转了人口数量过快、过猛增长的势头。目前我国人口在14亿人左右,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进入21世纪后,以人口老龄化为标志的人口结构问题逐渐凸显。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优化人口结构成为新的重要人口发展目标。我国在2013年、2016年和2021年相继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恰恰是基于对人口问题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前瞻性地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并开始逐步构建、完善、支持与家庭发展相关的政策体系。
中国人口老龄化诞生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环境问题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尽管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是中国人口未来发展的确定性趋势,并且在整个21世纪都不会逆转,但通过研究老龄社会的人口基础,能够帮助社会和政策制定者准确地判断和清醒地认识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冲击,从而制订更加全面、合理的应对战略和策略。因此,开展有关老龄社会的人口基础研究,探索中国人口发展规律、判断人口形势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在宏观层面为制订人口发展战略以及中国长期发展的目标提供基础,在操作层面为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许多亟须解决的老龄问题(包括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促进社会和家庭代际和谐,推进医养结合,进一步缩小城乡和不同地区老年人保障和服务水平的差距)提供依据,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第三节 中国老年人口性别年龄特征
一、全国老年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
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受到历史人口变动的影响,是长期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和体现,中国当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大多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及之前的年份。当时中国人口还未开始人口转变进程,因此,相对之后的出生队列,其人口规模较小。
图1-2展示了2018年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人口年龄性别结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88%,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94%。就老年人口自身而言,其年龄结构呈典型的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
图1-2 2018年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金字塔
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从截面数据上看,各个年龄组的人口规模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特别是80岁以下的老年人口,其男性和女性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差异不大。总的来看,老年人口中,女性占51.72%,在各个年龄组,女性老年人口略多于男性老年人口(表1-1)。
表1-1 2018年分年龄性别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单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