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精)/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18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8858791
  • 作      者:
    作者:何文炯|责编:魏如萍//陈会迎|总主编:彭希哲
  • 出 版 社 :
    龙门书局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力图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代际均衡与多元共治——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老龄社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支持需求分析为基础,就老龄社会中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医疗保障、照护保障、养老服务、精神支持和中青幼群体的社会支持以及老龄社会的数字化治理进行了专题讨论,提出了老龄社会的多元共治体系。《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将是未来社会的常态,唯有改变现行社会政策体系方能适应。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改变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思维,注重代际均衡,实行多元共治,保障老年人基本权益,有效支持中青幼群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我国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引论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比达到18.1%;而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3岁,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4.8岁。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计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将提升到79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203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总量还将不断增加,0~14岁少儿比重将持续下降,2030年达到17%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形态发生着变化,社会矛盾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加大。虽然各主体的行为会随社会变迁而调整,但仅有这种自行调整不足以有效应对老龄社会的变化,这就需要调整社会政策,建立健全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本书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代际均衡与多元共治——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71490733)成果为依托,聚焦中国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以老龄社会的社会特征分析为背景,以代际均衡为视角,阐述老年收入保障、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照护保障、养老服务支持和老年精神支持等内容,同时改变老龄社会以老年人为中心的研究视角,重视对中年人、青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社会支持,探究老龄社会的数字化支持实现。以多元共治为视角,分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主体在老龄社会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为形成老龄社会的整体性治理提供学理性依据和操作性工具。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情境视域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一般以人口中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来表示。中国于1999年进入老年型社会,之后老年人口规模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占比呈上升趋势(表1-1)。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1.3亿人,占比为10.3%;到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人,占比上升到13.3%。根据全国老龄委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63亿人,占比约为25.1%;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68亿人,占比提高到33.3%;到2054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72亿人,2058年,老龄化水平达到峰值34.5%,之后直到21世纪末,老龄化水平仍将在33%上下浮动。如果以65岁作为老龄衡量标准,老年人口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2.49亿人,人口占比达到17.2%;2040年达到3.38亿人,占比达到23.5%;2050年达到3.54亿人,占比达到25.2%。
  表1-1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人口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与此同时,高龄老人数量将保持一段时间增长。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4132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1.4%;到2040年增加到641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1%;2050年将达到1.06亿人,占老年人口的22.7%。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较快,到2015年,男性达到73.64岁,女性达到79.43岁,平均达到76.34岁(表1-2)。预计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
  表1-2 部分年份的平均预期寿命(单位: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形态将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本书以老年人广场舞社会参与和老年人自我效能提升为例,尝试探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龄社会情境视域。
  一、广场舞与老年社会参与
  本书以“老年人广场舞社会参与”为视角,分析老年群体亚文化和价值观念。将老年人作为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的积极因素,需要刻画老年群体积极进行社会参与的路径与特征,关注老年群体的亚文化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支持需求等产生的深刻影响。本书尝试以亚文化风格的理论视角为分析框架,从表意、拼贴和同构三个维度,探讨了*近20年来遍布中国街头的初老龄广场舞群体的文化实践。广场舞群体明显属于一种职业外群众自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她们借助集体舞蹈表达自己追求集体文化的价值观念。动作齐刷刷是舞者自身追寻集体理念、心甘情愿顺从集体的标识。
  经历表意实际上是舞者的身份表意。上海广场舞成员基本为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初老龄女性。“50后”这代人有过三段受政策影响的集体性人生经历:①从小学或中学起开始经历“文化大革命”,中学期间学工学农,此后走上“上山下乡”的道路;这代人一般仅具有初中或高中的教育程度。②改革开放初期她们又遭遇整体性下岗、自谋生路的市场转型冲击,退休前她们大多为白领和普通工人,目前退休金收入每月在2000~4000元。③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她们是独生子女的母亲,因此与上一两代老人相比,她们是退休后相对有闲的一代。理论上,由这三段社会因素建构起来的整整一代人的集体经历不免会带给她们某些文化创伤和集体记忆,进而衍生出她们今天的非比寻常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意。如果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下岗经历对她们来说具有某些集体创伤的话,独生子女政策带给这代人的“一孩家庭经历”却使得她们退休后得以有充分的闲暇时间。
  广场舞群体基本循着三个目标方向:健身、交往和文化娱乐。而共同的人生经历无形中强化了她们的集体意识,同后一代人相比,这代人更热衷于集体表征,更乐于在整体中体现一致性。在跳广场舞的过程中,首先,一套(相对另类的)价值体系,诸如“退出工作、旅游休闲、解放自己、珍惜生命”的呼声与喧嚣的广场舞间发生的同构,让这拨初老龄广场舞者的在职与退休后的集体文化连贯一致起来。其次,身体体验、渴望兴奋形成了广场舞与初老龄退休女性之间的亲密同构。*后,街坊邻里间的本土认同也是“广场舞”与这些初老龄女性群体之间形成契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广场舞现象体现了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城市女性经历中的某些核心价值,也反映了她们退出职场后转而对另类替代性共同体的期盼和参与。近些年遍布我国城乡街头的初老龄广场舞群体及其成员,显然他们是一拨积极老龄化的具体实践者。研究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与既有的老龄社会支持理论、与传统的居家养老实践形成了有力量的对话。因为既有的代际支持理论基本聚焦在家庭亲子间的情感关系、经济互惠关系等,而传统中国的居家养老现实较多与以往多子女的大家庭居民模式相配合,但这项研究启发我们要更加侧重老年群体本身的自我、自觉意识和自组织的活力,强调了初老龄者作为生活主体的自主安排,揭示了他们并非弱者而采用同辈群体间积极交往实现自主养老的现实。而研究中强调的两个机制解释——制度背景下的“集体经历及独生子女政策”,对我国当下年轻人理解其年长一代的价值观与行为具有现实意义。
  二、性别观念视域下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
  在积极人口老龄化的观念下,老年期仍然可以是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而在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指的是一个人在进行某项活动前,对于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此行为的主观判断。男性老年群体和女性老年群体之间存在着生理、心理及适用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个体在进入老年期后开始越来越回归家庭,性别观念将如何影响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相关的家庭政策和社会政策应当如何引导,是本书所关心的重要议题。
  本书从性别差异的视角出发,考虑到男性和女性老年群体在生理、心理及适用的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研究性别观念视域下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老年专卷)数据,对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性别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中,性别观念分为性别角色分工观念和性别能力平等观念两个方面。传统的性别观念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相信两性间存在特定的性别、气质和社会分工。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对于男性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表现并无过多要求,家庭事务主要由女性老年人负责。而女性在进入老年期之后,则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机能的下降,然而文化中“女主内”的性别观念仍旧对女性老年人保持着较高的要求,个体由于达不到对应的性别角色要求就会体验到挫败感和失落感,从而降低自身的自我效能感。相比较之下,男性老年人较少面临着这种性别观念之下来自家庭事务的压力,其自我效能感受到的影响较小。
  现代性别观念主张打破领域界限,男性可进入家庭领域,女性也可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双方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秉持着性别平等观念的老年人,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并评估对方及自身的状况和能力,既不过分贬低自己,也不过分高估自己,力所能及地做出自己的贡献,从完成的事务当中获得积极的个人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此外,研究发现,性别能力平等观念对于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对于男性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影响不显著,对于女性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则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还发现,性别观念对于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性别角色分工观念越是传统的男性老年人,经济收入对其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影响越弱;性别角色分工观念越是传统的女性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对其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影响越弱。
  因而,我们认为,从社会政策的角度促进性别观念的平等化,是对不同性别老年群体的共同解放,这对于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都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此外,这也提醒我们,在社会政策角度要回应促进性别观念平等化的理念,增强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第一,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女性在受教育、就业、参政等多方面的公共权利,鼓励女性进入公共领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第二,制定家庭福利政策,鼓励男性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比如给予父亲产假、提供高额替代补贴等。男性参与家庭生活和性别平等观念的增强,能够构成一种良性循环。男性对于家庭生活的参与,减轻了女性在家庭照料中的负担,使得其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公共领域的生活中去;而女性在公共生活领域参与度的提升,能够反过来促进性别平等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广泛宣传平等化的性别观念,鼓励不同性别群体都能够不受领域限制,积极发挥个体潜能。
  三、老龄社会理念再认识
  老龄化本身是一个社会现象,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将老龄化视作一个社会问题,将老年人视为社会负担,而将老年人作为积极因素参与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不多。在未来的老龄社会,我们要逐渐转变观念,将老年人作为一种资源。
  面对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各方压力,我们需要思考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理念来应对社会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各种有关老龄化问题的讨论中,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四种基本理念。每种理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背景和政策含义,都能形成独特的政策指向,成为政策制定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在对老龄化理念展开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寻找实现这些理念的政策手段和途径。本书通过对养老服务社会创新案例和项目的研究,为我们探索养老服务政策的发展途径拓宽思路,也为我们探索老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提供新手段、新思路。浙江省兰溪市的“网络养老院”,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不仅方便了百姓,而且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体现。浙江省杭州市转塘街道的“颐乐养老”项目通过文化养老,回应了成功老龄化的理念,使老年人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面对晚年生活,追求晚年生活幸福,实现成功人生。浙江省金华市的“时间银行”案例,是互助养老和生产性老龄化的重要体现,浙江省的“银龄行动”是社会参与和积极老龄化的典型案例。这些理念的践行,都从整体上推进着老龄事业的发展,并衍生出一系列创新的政策和服务方式。倡导四种老龄化理念,可以为发展老年友好型社会指出四种可能的途径。它要求政府、社区、市场和个人都发挥作用,沿着不同的路径去实现“老年友好型社会”这一目标。在以往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从改善生活条件和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的角度来探讨建设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情境视域 1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支持需求 6
第三节 代际矛盾与代际均衡 9
第四节 多元共治与资源配置 12
本章小结 16
第二章 老龄社会的社会特征 19
第一节 人口特征 19
第二节 社会关系 23
第三节 文化心理 30
本章小结 34
第三章 老年收入保障 36
第一节 老年收入保障体系现状 36
第二节 基于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代际关系分析 44
第三节 深化老年收入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56
本章小结 60
第四章 老年医疗保障 61
第一节 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现状 61
第二节 基本医疗保险系统老龄化 65
第三节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分析 73
第四节 医疗保障治理机制完善 86
本章小结 99
第五章 老年照护保障 100
第一节 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探索 100
第二节 老年人失能失智状态转移规律 103
第三节 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成本分析 115
第四节 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 127
本章小结 130
第六章 养老服务支持 132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的历史演进 132
第二节 养老服务权益及其实现机制 136
第三节 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145
第四节 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151
本章小结 156
第七章 老年精神支持 158
第一节 值得重视的老年精神支持 158
第二节 老年精神需求及其测度 162
第三节 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老年精神支持网络建设 169
本章小结 179
第八章 中青幼群体社会支持 180
第一节 中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支持 180
第二节 中青年群体税收支持 187
第三节 生育保障制度改革与生育津贴制度建设 194
第四节 儿童津贴制度建设 206
本章小结 217
第九章 老龄社会的数字化支持 218
第一节 数字化养老及其发展 218
第二节 数字化养老的核心议题 225
第三节 数字化养老的展望 231
本章小结 237
第十章 老龄社会多元共治体系 239
第一节 老龄社会治理的多元化 239
第二节 多元共治的必然性 243
第三节 多元主体的职责定位 247
本章小结 254
参考文献 25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