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民族学学科,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绝大多数学科一样,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自1926年蔡元培先生《说民族学》一文发表,西学之属的Ethnology这一学科名称始获得中国化的学科称谓——民族学。这一命名,不仅契合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而且拓展了人类社会民族大千世界的学术视野。
中国民族学在近百年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中,立足于中国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基本国情,伴随着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国家建设的艰辛历程,为深入了解、厘清、识别中国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脉络与现实状貌,一代代专家学者付出了艰辛的不懈努力。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延续至今的过程。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百年间,民族学工作者开辟了从内地到边疆、从大陆到海岛、从草原到雪域、从森林到山地、从江河到湖泊的广阔学术田野,调查研究的触角深入到村落、山寨、毡乡、驯鹿营地的千家万户,在观察、记录、描述各民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日常中,去体验文化的多样性,去探索历史遗存的来龙去脉,去思考“同”与“不同”的相处之道,去研究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学研究始终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建设密切相关,其服务于国家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应用性特点也因此彰显。可以说,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及其政策实践,以及国家民族事务、宗教事务、文化事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世界民族之林等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