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宗宝本《坛经》分为十品。品,为梵语varga之意译,音译作跋渠,相当于篇、章。品之数目,称为品数;每品的题目,称为品题。按此惯例,《坛经》的第一部分称为“行由品第一”或“自序品第一”。行由,修行的缘由与经历。在本品中,惠能自述其家世、求法经历、得法过程以及开坛讲法的缘由。
【原文】
时〔1〕,大师至宝林〔2〕。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3〕,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4〕,为众开缘说法〔5〕。师升座次〔6〕,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7〕,僧尼道俗一千余人〔8〕,同时作礼,愿闻法要〔9〕。
大师告众曰:
善知识〔10〕,菩提自性〔11〕,本来清净〔12〕,但用此心〔13〕,直了成佛〔14〕。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注释】
〔1〕时:佛经在叙述某一不能确指的时间时,往往笼统地说“时”或“一时”。依据法海的序,六祖应韦刺史之请开缘讲法的时间是唐高宗仪凤二年(677)春。
〔2〕大师:本是对佛、菩萨的尊称,由佛的尊号“天人师”简化而来,后泛指德学足以为人师表的人,此处指惠能。宝林:即宝林寺,位于广东曲江县南三十五公里的曹溪山,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改称中兴寺,宋开宝年间(968—975)改称南华寺。
〔3〕韦刺史:指韶州刺史韦璩。刺史,汉置,其始为监察官,后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唐时为执掌州府长官。官僚:同在一起做官的部属。
〔4〕大梵寺:位于广东曲江县。
〔5〕开缘:广开法缘。
〔6〕座次:即坐处。
〔7〕儒宗学士:学识渊博的读书人。
〔8〕道俗:出家众与在家众的并称。
〔9〕法要:佛法要义。
〔10〕善知识:指教化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惠能以“善知识”称呼在场听众,是出于对他们的尊重。
〔11〕菩提:又译为“觉”,指能觉悟佛法的智慧。自性:指诸法本自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本性,包括一切现象的本体与一切心相的性体,它为佛教中观学所否认。惠能在这里所说的“菩提自性”,与“本心”“本性”“佛性”相当,是指人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12〕本来:无始以来。清净:离恶行之过失、断烦恼之污染。
〔13〕此心:指本心、自性。
〔14〕直了成佛:于当下了悟自性而成佛。佛,“佛陀”的简称,Buddha的音译,义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遍知”,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正觉”,所知所觉真实不虚,无外道那样的邪见、妄执。因此,佛的另一尊号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觉”。
【译文】
当时,六祖大师来到宝林寺。韶州府刺史韦璩与其僚属礼请六祖出山,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众人广开法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升座后,韦刺史及其部属三十余人,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三十余人,以及出家僧尼与在家俗众一千余人,一起敬礼,希望聆听佛法要义。
六祖大师语重心长地对众人说:
各位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众生只要回归这清净的菩提心,便可于言下顿悟成佛。善知识,且听我叙述求法、得法的经历。
【讲解】
惠能登坛说法,劈头就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处,“心”即是他所说的“菩提自性”,即本心、佛性。这四句话,可以说是惠能顿悟法门的总纲,也是整部《坛经》的灵魂所在。
惠能认为,菩提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但由于众生一念不觉、缘虑幻境、妄生分别,而遮蔽自性的光辉,不见自性的本来面目。众生一旦回归自性,依顺本心,即可证得如来智慧,从而转迷为智,见性成佛。因此,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此一“心”,心若迷即是众生,心若悟即是佛。
目录
前言
行由第一
般若第二
疑问第三
定慧第四
坐禅第五
忏悔第六
机缘第七
顿渐第八
护法第九
付嘱第十
附录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跋宗宝
六祖能禅师碑铭王维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柳宗元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