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佛教研究诸门类
二 佛教哲学研究略述
三 中国哲学史与佛教哲学问题
四 《成唯识论》是中印佛教哲学的代表性文本
五 本书意旨及方法
引论唯识学之“识”哲学义考辨
上部 阿赖耶识的形上学论证
第一章 实在问题:“二空”与“识有”
第一节 阿赖耶识之性、相
第二节 阿赖耶识与“空”
第三节 阿赖耶识与“心”
第二章 种子论:意念与万事万物之直接生成
第一节 种子的性质及其来源
第二节 种子与熏习和因缘
第三节 种子论的形上学品格
第三章 阿赖耶识:最高实体与永恒
第一节 佛学中的“实相”与实在概念
第二节 阿赖耶识与最高实体
第三节 阿赖耶识与轮回、涅槃
第四节 三性与永恒
中部 末那识的存在论论证
一以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为参照
第四章 末那识:“我”的幻相
第一节 前唯识学关于“我”的思想
第二节 从肉身到心灵:唯识学对于“我”之生成的表述
第三节 思与意之分:我思故我在
第五章 末那识与自我意识
第一节 “我之我”
第二节 “我相随”
第三节 末那识与“我”之心理
第六章 生存烦恼:末那识与“此在”
第一节 烦恼的原点:“妄执自我”与“发问的自我”
第二节 烦恼的内涵:内在空间向度与外在时间向度
第三节 烦恼的展开结构:习气熏染与“在一世界一之中”
第四节 烦恼的解脱:清净寂灭与领悟真理
下部 了别境识的认识论论证
第七章 “识变”: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换
第一节 《成唯识论》的宇宙发生论
第二节 “识变”与生成
……
结语 关于唯识学研究的几个难点和古今学术文化转型的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