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拥抱人生的美学
0.00     定价 ¥ 1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14479
  • 作      者:
    作者:金雅|责编:郭晓鸿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金雅,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中心主任,教授。当代人生论美学家。著有《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人生艺术化与当代生活》《中华美学:民族精神与人生情怀》《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创化》《中国现代人生论美学引论》《说艺论美》《美育与当代儿童发展》等,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中华人生论美学经典悦读书系》《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蔡元培梁启超与中国现代美育》《人生论美学与中华美学传统》《人生论美学与当代实践》等,合编《中国现代人生论美学文献汇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精选金雅三十多年来研究中国美学的论文40余篇。其中上编主要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下编主要是对中国现代美学资源的发掘和精神提炼。该著聚焦中华美学的民族特点特质和理论精神风貌,主要通过对中国现代美学典范资源的掘发和民族美学理论精神的发现,创新性地阐析、研讨、提炼、建构中华美学的民族话语、民族学理、民族意趣、民族精神。其中多篇论文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学评论》等刊发和全文转载(摘)。
展开
精彩书摘
  《拥抱人生的美学》:
  作为在西方美学直接影响下而启幕的中国现代美学学科,自20世纪初以来,主要以西方美学的样态作为自己建设的标准。我国现代美学的西化之路,几乎全方位覆盖了范畴概念、观点学说、思维形态、方法立场等。我国美学发展的这种状况,不仅使民族美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话语,也大大偏离了作为人文学科的多元化要求。事实上,形成世界范围内一套统一的标准的美学话语体系,既无必要,也不可行。我国美学要进一步发展,亟须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我国美学之所以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是因为美学既需要面向全人类的普适性的审美价值向度,也需要形成不同的民族化审美话语。美学不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不应以追求统一的标准性为目标,审美本身就是人类情感多元、价值多样的诗化呈现。虽然美学也需要研究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普遍性问题,得出关于人类审美现象的规律性结论,但它的问题和结论都不仅仅系于客观的一维,何为美、如何审美等,都不是僵死划一的教条。美学既有方法论、技巧论等维度,也有情感论、价值论等维度,而且后者更富本质意义。回归美学以情感和价值等为中心的人文维度,是美学真正实现深度突破与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美学来说,只有真正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在世界美学之林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真正实现与西方美学平等深度的对话。我国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既需要融西人中、化合创新,也需要援古人今、传承推进,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在直面民族审美的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破茧和涅椠。
  确立自己的基本范畴
  叩问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构建,首先要叩问有没有自己的基本范畴。基本范畴的确立,是一门学科建构的逻辑基石。
  西方经典美学与哲学密切关联,像鲍姆嘉敦、康德等现代美学学科的奠基人同时都是哲学家,他们创立的美学基本范畴以感性和美为中心,与理性和真善等基本哲学范畴相对应。中国美学的传统既与哲学精神密切关联,也与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深度交融。中国美学的基本范畴在文化、哲学、艺术的三维交汇中展开,形成了以道、气、有、无、韵、味、象、境、格等为代表的感性理性交汇、不着美而言美的民族化范畴群。中国美学范畴极富自己的民族特质,其抽象具象兼具、形上形下兼容的概括方式,对于阐释审美与生活、艺术的关联尤其具有可延展的丰富维度与广阔空间。中国美学范畴的审美向度不以美论美,不将美绝缘于自我的天地,而是在广阔的宇宙仰俯、时空纵横、物我交汇、人生驰骋、艺术涵泳中绵展与深味,从而由纯理论的学术构建透入鲜活的生存实践,突出呈现了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品性。当然,中国美学范畴的独特话语形态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需要作出精准的理论阐释与有力的现代转化。这个工作在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等已经作了初步探索,他们以“趣味”和“境界”为核心范畴进行开掘推进。但此后,中国美学并没有很好地在这个很有价值的方向上继续前行,初步走向现代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民族美学范畴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几乎没有再出现新的有生命力的民族美学范畴。客观看,今天中国美学基本范畴的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传统基础,但这些范畴也需要结合当代语境和实践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当代审美实践中富有活力的基本范畴,成为既具民族特质又能与世界美学对话的基本范畴。
  建构自己的命题学说
  叩问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构建,也要叩问有没有自己的命题学说。命题和学说的建构,是一门学科确立的主要血肉。
  西方经典美学主要围绕什么是美、审美现象、审美经验、审美形态、审美教育等理论问题展开,其核心是学科理论的系统建设。中国美学则主要围绕审美何为而展开,建构的主要是美在与自然宇宙、与人的生命生存的鲜活关系中应是什么、何以可能、如何实现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美学主要提出和建构了尽善尽美、大美不言、气韵生动、比德、养气、虚静、生活(人生)艺术化等命题学说。这些命题学说的特点是紧密联系人生实践,以艺术为中介沟通人生与审美,突出关注美善关联,这与西方美学命题学说的科学、理性、系统、学理化的立论角度和目标原则有着显著不同。当然,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中国美学命题学说的整体风貌既有传承延续,也有发展变化。比如,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探讨美善的关系问题,但20世纪以后,从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引入了真的维度,真善美统一的问题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中国美学命题中,论美也是一种求真和向善。中国现代美学对真善美统一性的关注,既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命题的发展,也突出体现了中国美学命题学说一贯的实践导向和人生取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与西方经典美学侧重美真关系和纯粹学理建构的命题学说有着显著差别。当代中国美学命题学说的建构,仍然需要深入解决以真善美关系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命题,关注以生命美化和人生美化。在科技迅速发展和逐利原则广受效法的当代语境中,中国美学命题学说内蕴的人文特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应在弘扬民族美学这一重要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实践特点对其加以发展。
  ……
展开
目录
上编
论美情
人生论美学传统与中国美学的学理创新
人生论美学的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
人生论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学派建设
论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
人生论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以中国现代四位美学家为例
中国现代美学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旨趣及其当代意义
大美:中华美育精神的意趣内涵和重要向度
加强艺术学理论民族学理的建设
加强中华美学精神与艺术实践的深度交融
“美情”与当代艺术理论批评的反思
文学审美的情感功能
“人生艺术化”:学术路径与理论启思
微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生活的艺术化
审美人格与当代生活
中华美学精神的价值意义
中国美学须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下编
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价值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
论梁启超“力”与“移人”范畴的内涵与意义
“趣味”与“生活的艺术化”——梁启超美论的人生论品格及其对中国现代美学精神的影响
梁启超“三大作家批评”与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
论梁启超的崇高美理念
论梁启超美学思想发展分期与演化特征
体系性·变异性·功利性: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梁启超小说思想的建构与启迪
论梁启超对中国女性文学的贡献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
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范畴命题与致思路径
中西文化交流与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创构
重化合·创新变·扬个性——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理论风貌
“境界”与“趣味”:王国维、梁启超人生美学旨趣比较
“趣味”与“情趣”:梁启超朱光潜人生美学精神比较
趣味与情调:梁启超宗白华人生美学情致比较
“大词人”与“真感情”——谈《人间词话》的人生美学情致
丰子恺的真率之趣和艺术化之真率人生
丰子恺音乐漫画研究
宗白华的“艺术人生观”及其生命诗情
朱光潜对中华人生论美学精神的传承创化及其当代意义

附录
金雅主要著述年表(1991-2021)
代跋
向美而行——致敬人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