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先生有个流传甚广的哲学时间表:第一步是做语言哲学和本体论;第二步是知识论或曰科学哲学;最后抵达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前两步,成果卓著,有目共睹;本书正是这第三步。书中讨论的问题,他都有不下三十年的思考。而这些问题,恰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切身的问题,与我们的真实困惑相联系。“我们都希望过上合情合理的生活,理性时代人凡事要明个道理,德性重要,我们就想弄清楚德性之理。”
在写作风格上,本书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既面向专业读者,也面向一般大众,它向一切有教养、寻求理解的心智敞开。“用现代汉语写出优秀的哲学,自然就有了中国哲学”,在此意义上说,这本书是真正的中国伦理学著作。
在德性领域,就像在其他实践领域一样,典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典范主要是通过默会方式起作用的,说理在培养德性方面作用有限。德性上的学习,主要不靠在书房读书或在礼堂听课,而主要在向身周的典范学习,“就有道而正焉”,如人行路,这一路都是怎样,一开始并不那么清楚,而是先跟着别人走起来。(142)
初学者追随谁,本来难免偶然,他一开始也不大能够分辨优秀与流俗,梵高的画和一幅行画摆在那里,初学者把那幅行画当作典范。他无须认出真正的卓越,他只须认出长于自己的,模仿着这样做那样做。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是好的,是有道理的,慢慢地,他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上进一步之后,他的眼界就可能转变,认得出更卓越的东西,如此一步步进入一个传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随着心智的生长,随着审美能力的生长,他后来不再把那幅行画而会把梵高当作典范。上文引用霍鲁日说要常常去问问已经拥有丰富经验的人,这个“问问”不是站在一个传统之外去打听什么,而是“彻底融入长老的经验和个性之中”。学习者总是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和自己的领悟水平识认典范。他初学时的典范,后来虽被抛弃,却是达到更高标准的必要阶梯。德性方面的学习教化,跟审美方面的教化十分相似,我们的艺术“品味”如此生长,我们的人生“品味”也是这样生长起来的,并不需要多少理论指导。实践者融入榜样的经验和个性之中,培养起来的是phronesis,是洞察力,而不是理论知识。(p143)
第一章 伦理与伦理学
第一节 伦理学这个名称
第二节 伦理与道德
第三节 伦理学与语言
第四节 人该怎样生活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学科分类中的伦理学
第六节 伦理学内的分科
第七节 伦理学之为伦理领域的穷理
第八节 说理与劝求
第二章 功效主义与自私的基因
第一节 功效主义简介
第二节 幸福计算
第三节 经济学帝国主义
第四节 利益最大化
第五节 利己即利他?
第六节 看不见的手
第七节 “自私的基因”
第八节 自利与自私
第三章 事实与价值
第一节 “是”与“应当”
第二节 从借钱这个事实能够推出应当还钱吗?
第三节 自然而然的存在是实然与应然未分之处
第四节 简论社会研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第五节 人文/社会研究的科学化
第六节 伦理学是有我之知
第七节 评价与“主观”
第八节 伦理学重在论理
第九节 伦理道德方面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实践中的目的
第一节 目的-手段
第二节 下棋不是好玩的手段
第三节 目的与用途
第四节 绘画既非单纯取效也非单纯游戏
第五节 创造性与自主性
第六节 行医也并非尽于取效
第七节 德与才
第八节 内向效用
第九节 学医是为了悬壶济世吗?
第十节 实践传统的式微
第五章 知行关系
第一节 知行合
第二节 贺麟论知行合
……
第六章 快乐、幸福、良好生活
第七章 性善与向善
第八章 个殊者与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