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家风是一个家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品质和风格,在代际传承中得到遵守,并上升为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现象。传统中国社会家风与家训息息相关,而家训又是以儒家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故而这种家风可以被视为儒家家族文化的外在体现。家风有优劣之分,浸润在优良家风中的子弟能够有意识地延续此种家风,有意识地继承前辈的优秀品德和传统。同时,这种家风也能够突破家庭的藩篱,转化成家族风气的代表。随着时代发展,优良家风逐渐由单个家族所有,变为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的徽州涌现出一定数量具备优良家风的家庭与家族。这些优良家风的载体是当时地方家族创造出的诸多不同种类的文献。考察明清徽州的优良家风,可以发现此类家风在修身、持家、齐族三个层面上都有所展现。同时,由于明清徽商群体的存在,这一时段徽州社会还存在着明确的徽商儒风。这些优良家风在明清徽州区域内的形成与延续是有着明确推动力的,具体来说,当时徽州社会普遍存在的治家知识为家风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存在于家庭、家族内外的多种因素则有效助益了这些优良家风的稳定传承。随着这些优良家风的不断扩散,明清时期的徽州地方社会风气也有所变化,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出现并存续。还应看到,尽管明清徽州具有当时传统社会优良家风的一般特征,但区域环境及文化等原因,使徽州区域内的优良家风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一、研究背景
家训文献资料是中国传统文化单元之一,在它影响下所形成的优良家风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典型外在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自西周以来,家训就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魏晋以后,家庭于社会的立足就已离不开家风的支持。家风首要的作用就是影响青年人,在学校教育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就成为青年人受教育的重要平台。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特殊的亲情关系,加之家庭教育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教育的方式也是灵活多变,所以,家庭教育能够起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正是这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才使得传统社会文化传承能够延绵不绝,最终结成中华文明的硕果。在影响青年的同时,家风与地方社会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经过长时段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优良家风会引导地方社会风气逐步变好。同时,当社会风气趋向变差时,部分家庭风气会随之变坏,但拥有优良家风的家庭有时却会独立于此变化之外,成为地方社会的清流。系统总结明清徽州家风的特色,探讨优良家风的形成原因,进而考察它们的演进历程,能有助于阐明徽文化乃至传统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机理。
对于明清徽州优良家风的深入研究还具有时代意义。2015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团拜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明清徽州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与文化的重要表征,合理地批判与继承明清徽州优良家风中的传统道德资源,可以有效应对现阶段家风建设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与挑战。此外,当今中国处于文化嬗变的重要时期,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进中国梦,如何将整合成的新时代中国精神传承永久都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解剖麻雀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徽州地域范围内的优良家风进行研究,总结相关家风文化传承的机制与条件,对于将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因子整合进当下文化之中,并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模式都有突出的现实参考价值。
二、研究现状
传统社会家风进入学者研究视野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起才陆续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如曾钊新在《论家风》一文中首次对家风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论述,同时对于家风中的部分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研究传统家风的借鉴作用。另外,曾钊新的《古代家风的借鉴》和王之兰的《家风与人才》,探讨家风与人才的关系。此后,对传统社会家风的关注逐步增多,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对传统社会家风内容的介绍。家风内容介绍可分为对传统社会家风系统和个案研究两个部分。系统概括传统家风的典型为王守恩的《传统家风与现代化》一文,他以“传统家风概貌”一节对传统家风进行了系统总结。王永平的《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和吴正岚的《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两书重点介绍了魏晋时期的江东家族整体的家风情况。个案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对特定时段中个别家族家风的介绍。徐儒宗的《儒学治家的典型—论郑义门的孝义家风》则对自南宋起义居共财的浙江郑氏家族家风进行了详细介绍。张葳的《隋唐赵郡李氏家学家风略论》一文则介绍了隋唐时代赵郡李氏家风情况。洪卫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颜氏家风探析》中探讨了魏晋时期颜氏家族的家风。在明清时期的家风个案研究方面,黄万机的《晚清遵义黎郑二氏家风浅议》重点探讨了传统社会末期贵州遵义的家族家风,陈慧丽的《浅论明清吴江徐氏之家学家风》和马凌的《试论明清时期新安吕氏家族的家风》则分别论述了江南吴江徐氏与中原新安吕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的家风状况。
二是家风与传统社会诸关系及家风功能研究。孙宝撰的《傅咸家风与魏晋文风流变》、胡旭的《鸿都门学、曹氏家风与汉魏文艺的繁荣》和王德明、何宇虹的《家风与清代粤西文学家族》等文阐述家风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家风对当时文风的影响。苏利嫦的《六朝政治变化与世族家学家风的关系—对清河崔氏、阳翟褚氏的探讨》一文则阐述了家风与政治变化之间的关联。罗容海的《晚清教育变革中的家风嬗变》研究了晚清时期教育变革对于家风的影响。在家风功能研究上,一些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详细探讨了家风的教育功能,典型如兰州大学2011年张波的《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家庭教育》,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叶子龙的《唐代士人的家庭教育研究》等文。
三是优良家风传承与演变情况的研究。随着对优良家风研究的不断深化,一些学者开始对优良家风传承与演变情况进行了探讨。在研究家风传承方面,典型代表为石潇纯的《论曾国藩家族女性对曾氏家风的继承与发扬》,路学军的《隋唐之际山东士族的经学转向与家风坚守—以崔暟墓志为中心》?。还有学者更进一步,在介绍家风传承的基础上开展对家风演变情况的探讨,有景遐东、曾羽霞的《汉唐时期江南顾氏家学家风发展与演变》对时代变化下某一家族家风嬗变的探究。路学军《儒佛兼修与唐代山东士族女性的家风演进—以唐代墓志为例》一文则以单独女性视角来研究家风的演变。徐茂明的《士绅的坚守与权变:清代苏州潘氏家族的家风与心态研究》则是通过研究家风的演进来探索面对变化时士绅群体的心态问题。
以上成果表明一批研究者已将研究视角转向了优良家风,但对于特定时空区域内优良家风的载体、内容、形成原因,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以及优良家风特质等具体方面的研究仍有着提升空间。
目录
序——明清徽州优良家风的特点及价值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4
四、创新之处 4
第一章 明清徽州家风传承的载体 6
第一节 家训专篇 6
第二节 家风传承的主要载体—家谱 13
一、家训 13
二、家规 20
三、家法 22
四、宗规、祠规 24
五、圣谕 28
六、其他 29
第三节 书信 36
一、言孝顺之书 36
二、言择友之书 37
三、言读书之信 3
四、言为官之信 41
五、言家庭和睦之书 43
六、言宗族祭祀之书 43
第四节 诗歌 46
一、孝顺友爱之诗 46
二、立志自强之诗 47
三、待人处事之诗 49
四、读书自律之诗 52
第五节 其他 52
一、规约 53
二、楹联 56
三、碑刻 57
第二章 明清徽州家风的基本内容 60
第一节 修身之风 60
一、孝—修身之风的起点 60
二、仁—修身之风的根本 66
三、节——修身之风的途径 71
四、义—修身之风的目标 77
第二节 持家之风 83
一、勤劳之风 83
二、节俭之风 87
三、重耕之风 93
四、崇学之风 94
第三节 齐族之风 105
一、崇孝养以敦族 106
二、序长幼以顺族 107
三、别内外以闲族 109
四、谨丧祭以厚族 110
五、正婚姻以宜族 115
六、恤患难以周族 117
七、匡习尚以维族 119
第四节 儒商之风 121
一、艰苦创业 122
二、勤俭质朴 123
三、乐善好施 124
四、诚信为本 126
五、注重孝义 128
六、贾而好儒 129
第三章 明清徽州优良家风的形成原因 134
第一节 明清徽州的家庭治理知识体系 135
一、明清时期徽州治家知识的来源 135
二、明清时期徽州治家知识的指向 140
第二节 家外因素与明清徽州家风建设 144
一、宗族与明清徽州家风建设 144
二、士绅与明清徽州家风建设 149
三、官府与明清徽州家风建设 154
第三节 明清徽州家风的代际传承 158
一、家长训言与家风传承 159
二、家庭标识与家风传承 163
三、家外因素与家风传承 166
第四章 明清徽州家风与徽州社会 171
第一节 家风与徽州的诵读之风 171
一、家风从蒙学开始 171
二、家风对家学的影响 173
三、家风对徽州讲学(书院)的影响 175
四、家风与徽州儒学独茂的局面 177
第二节 家风与明清徽州重本业之风 179
一、明清徽州重本业的风气 179
二、安于耕读 181
三、精于商业 184
四、戒绝游业及他术 185
第三节 家风与徽州仁让之风 189
一、家风中的仁让之风 189
二、尊尊的族内仁让 192
三、重邻里的仁让之俗 196
四、影响社会的仁让追求 198
第五章 明清徽州优良家风的特质 202
第一节 优良家风的人本思想 202
一、优良家风以肯定人的自然属性为出发点 202
二、优良家风充分认识人的社会属性及其可塑性 206
三、优良家风能够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211
第二节 优良家风具有实践属性 217
一、优良家风是具体实践的产物 217
二、优良家风需要实践的检验 222
第三节 优良家风具有较强的叙事性 223
一、优秀的家风注重语言通俗化 224
二、优秀的家风注重故事传承的仪式感 225
三、优良家风传承注重故事的生动性 226
结语 229
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