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青溪旧屋刘氏家族,是自清代嘉庆时期至民国时期江淮间数代相传的书香世家。自刘文淇始,到刘毓崧、刘寿曾、国学大师刘师培、著有《广告学》的刘葆儒,均以学问闻名于世。出身寒素的刘氏家族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以温良孝友、救急助贫的善士形象建立了家族声誉。他们在学术研究取得极的同时,还以善为本,以家族的行善方式,力所能及地介入社会,服务民众。
刘锡瑜
重义轻利,种下慈善基因
刘氏家风的慈善基因,不是“即兴之作”,而是在刘文淇之父刘锡瑜时就已播下。可以说,是刘锡瑜奠定了刘氏传承数代的积善家风的基础。
据刘氏家谱记载:“第七世,锡瑜公。瞰公之子,字怀瑾,号琢斋。生于乾隆己已年六月十四日卯时,卒于道光庚子年八月八日,葬郝家宝塔。配凌禹臣公女,生于乾隆丁丑年五月廿一日酉时,卒于道光壬午年八月初二日申时。合葬郝家宝塔。生子一,文淇。女一,适邑庠生陈传洛。”
刘锡瑜早年业儒,时邑人许以年二十金照管商栈,但他发现,这些都不能摆脱家庭长年举债窘境,于是决心学医。世臣记载:“君私购医家书,乘夜诵习之,昼执贾业无遗误。久之,人知君能,求治者多应手愈,遂改业病者,不论贫富皆辄往,富者酬报从其意,贫者且赠以药饵,或袖钱资将息。其有疮溃脓血臭秽,至家人莫者,君可治状,必亲为洗涤,加膏丹,以瘳为度。君医名既噪,泊癃老不改其初。”
世臣的记载来看,刘锡瑜行医,富贫有别,富者收取人家酬报,多少随意,贫者不受酬且赠药。有请他治病的,虽半夜,也不怕路远,步行来往,治好病人才安心,故口碑日益深入人心,医术日益精湛,求医者益众。刘锡瑜改文从医,虽没有改变刘氏门庭生活贫困的局面,但他以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重义轻利,打下了刘氏慈善家风的基础。
刘锡瑜慈善为怀的处世之风,赢得了时人的敬重。老人九十大寿时,经学家王翼风赋《寿刘琢斋先生九十》诗称赞:“肘系青囊方,入市不取钱。经书授子孙,晏坐无长言。”刘锡瑜去世后,其子刘文淇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对父亲的“慈善人生”做结,他在《先府君行略》中说:“(府君)少时流离颠沛,中年劳苦拮据,可谓备生人之极艰。竭力经营,家获再造,而力行善事,至老不衰。隐德,为文淇所不及知者甚多。积善之躬,当食厚报。”由此可见,刘文淇对父亲的刘氏慈善门风极为感佩,认为这些积德之举,必将厚报子孙。经学家刘宝楠也称赞刘锡瑜:“于儒书虽未卒业,而立身行己皆与之合;忠信诚悫,粹然有道之人。”
刘文淇
不遗余力,慈薯家风
刘文淇(1789-1854),字孟瞻,嘉庆己卯(1819)优贡生候选训导。他精研古籍,贯穿群经,学问精深,与宝应刘宝楠齐名,有“扬州二刘”之称。他是扬州学派后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刘氏家学的开创者。主要著述有《左传旧疏考正》(八卷)、《青溪旧屋文集》(十卷)、《楚汉诸侯疆域志》(三卷)、《读书随笔》(二十卷)等。校勘过的古籍有宋元珍本《镇江府志》《旧唐书》《舆地纪胜》《礼记训纂》,还担任道光《重修仪征县志》的总纂,代表作是未完成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