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目标·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庆逵:从生产需要中提出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毛估”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希德:明智的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摔名片的深处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补宣:学科交叉觅新奇
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科研选题三原则
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把国家急需作为研究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献身精神是动力源泉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予:十项美德成就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屠基达:人才为本又红又专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在田:“让专业适合自己”
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孝威:学科交叉开新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善取“他山之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惊人数字定终身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贵田:用战略的眼光把握新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看资料主要是看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韫芬:借助哲学之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江森:课题选择忌追风
中国科学院院士游效曾:学科交叉寻时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保持自主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选题依据何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不赶时髦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到“森林”中去“采蘑菇”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终生难忘的一席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科学家有祖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怎样不成为“万金油”
中国两院院士李德仁:咬定青山不放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惠兴:从“简单”的研究工作做起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面对世界性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图“学问”不图“学位”
第二辑 用心·动脑
中国两院院士钱学森:晚年的新创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博采众长贵在结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煦:勇于放弃
中国两院院士吴阶平:在传统认识面前做有心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社普:“大胆假说,多方求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天赋猪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广志:善于找到突破口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秉聪:从生物界寻找启迪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从粗略认识入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景坤:喝茶时的灵感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舰船设计师的汽车缘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励吾:重视科研中的“负结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同:用“简单”对付“复杂”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寓于偶然中的必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从追踪原因中求解问题”
中国两院院士王选:“成功是失败之母”
中国科学院院士苗水瑞:让头脑时刻有准备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三思而行”与“行而三思”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时刻做有心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锡铭:“留心意外事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灵活转移经验
第三辑 质疑·批判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敢于打问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克勤:白钨矿是怎样发现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世真:思考贵在大胆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恒:创新从对传统的怀疑开始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偶然”交朋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凡事问个为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被权威否定之后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可信:“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文英:对权威:尊重而不盲从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江:以批判眼光进行独立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在求解疑问中创新理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修正前人义不容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建康:不轻易苟同他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育竹:离诺奖一步之遥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昌:“胡-鹫津原理”的背后
第四辑 突破·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家桢:“厚积薄发”与“博大精深”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励吾:“不踩别人的脚印”
中国科学院院士嵇汝运:在改造的基础上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早期切痂法”的诞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标新立异”是本色
中国两院院士王选:知彼知己实现跨越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不在原地打转转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颖敏:“继承不是重复”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向前多走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甘冒风险
中国科学院院士干福熹:开辟新领域
中国两院院士沈志云:超前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突破需要胆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振兴:注重调研文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敢为天下先
中国两院院士钱学森:培养大跨度的联想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殷之文:“化学去氧法”的诞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选择“做”的路线
中国两院院士王越:给人一把“金钥匙”
第五辑 勤奋·坚韧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香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舜年:保持好奇的天性
中国两院院士钱学森:不服输性格出智慧
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认准路就走到底
中国工程院院士宋鸿钊:独辟蹊径百折不挠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抓住失败这个难得“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夔:把逆境化作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华宝:身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