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庸”三义
一 无过不及之“时中”
二 无适无莫之“执中”
三 无可不可之“无中”
第二章 《中庸》的作者:九大疑点及其辨析
一 “三同”
二 “华岳”
三 “仲尼”
四 文体不一
五 遣词用字有秦汉痕迹
六 思想虚高不类孔孟
七 晚周诸子不称引《中庸》
八 子思“困宋”作《中庸》
九 子思终年及其作《中庸》时的岁数
第三章 《中庸》的成书:早出说及其义理推断
一 总问题:孔孟之间还是孔孟之后
二 天道性命之上达与下贯
三 仁之内化与性之明确
四 仁性实现方式之逐步自觉9l
第四章 《中庸》的升经:佛老回流抑或经学势然
一 《中庸》“回流说”及其内在问题
二 《礼记》的自立门户与《中庸》的水涨船高
三 宋戴颙与梁武帝之注《中庸》及其《礼记》学背景
四 《礼记》升格为经与中唐士人共话《中庸》
五 结语
第五章 “唐宋八大家”与《中庸》的升经
一 “韩柳”与《中庸》
二 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与《中庸》
三 “三苏”与《中庸》
四 余论
第六章 《中庸》名言正位论
一 解题
二 道德的本体
三 道德的终极根源
四 工夫路数
五 结语
第七章 《中庸》“未发已发”本义
一 朱子之立论与牟宗三之批评
二 未发已发的原本义涵
三 结语
附论:王阳明论“未发已发”
第八章 《中庸》“政犹蒲卢”郑、朱注之歧异与会通
一 郑玄之蜾赢说
二 朱熹之蒲苇说
三 郑、朱歧异之哲学原因
四 郑、朱两说之语转与会通
五葫芦说:一种比较圆满的训解
第九章 《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诸说疏释
一 引言
二 郑玄之“夏、殷、周三王之礼”说
三 朱熹之“议礼、制度、考文”说
四 景星之“德、位、时”说
五 秦笃辉之“动、行、言”说
六 俞樾之“三统”说与蒋庆之“三重合法性”说
七 结语
第十章 “活泼泼地”发微
一 “活泼泼地”是禅语还是俗语
二 儒佛“活泼泼地”同源于俗语
三 儒佛“活泼泼地”之义理区别
第十一章十三经无“真”字
一 十三经无“真”字之发现
二 儒家经书对“真”字含义之表达
三 “真”与“仙”及其与道家道教之关涉
四 “真”字之初义与儒、道之分野
第十二章 冯友兰之中庸观
一 中庸之本义
二 现实欲望:中庸的起点
三 理性调节:中道的保证
四 天地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
征引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