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一个作家的眼光欣赏解读文学经典《论语》,力求古今义理打通,叙述简洁好读,从孔门师生的平凡日常起居中,抵达教育与人性的深刻。它从“中国之心”延伸出来,植于古典传统的精魂和性灵,开创了文化的现代性传统,有悟性,有器识,这是本书的绝妙处和显眼处,它的出版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学而第一
“学而”今年大约有2571岁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它和孔子一起诞生。
学而时习之,读书人终生的使命。
“陆学而”将要来到我家。嘉嘉的预产期是4月20号左右,我替未出生的孙孙命名为“学而”,我希望,他(她)带着夫子的气息而来,无论男女,无论长相,无论富贵,健康平安,智慧有修养就好。
(补记:2019年4月14日,晨六时半,我在缙云的“岩下时光”民宿,还没起床,陆地同学急急打电话报喜:小瑞瑞来了,顺产,六斤一两,母女平安。瑞瑞是她奶奶早就取好的小名,我祥,她瑞。瑞瑞大名,陆修蕴,陆地和嘉莉自己取的,哈,他自己的孩子自己做主。不过,修蕴和学而并不冲突,通过努力钻研学问和品行,用来藏蓄智慧和才华,通过不断学习并经常践习,都是修炼自己行为的良好方法和途径。)
我问: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百分之一百零一的同学回答:复习考试,一点也不快乐。
孔夫子应该不会说错,否则,古今读书人一定不会将它当作使命的。使命是什么?使命就是责任,强烈的责任,使命就是需要耗尽你毕生的心血去完成的任务。
那我们的理解一定有误。
时,偶尔;习,实践。将学到的东西偶尔用到实践上,那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嗯,这还差不多。屏幕上常见各种名人演说,听听蛮激动,细细一考究,原来都是将学到的东西贩卖一下而已,贩古贩今,贩东贩西,他们的本事在于“学而时习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人,在你身边找找,一下子会冒出不少。怎么表情都有点相似呢?皮笑肉不笑,或者,挤出的笑容,堆在窄脸上,足有几斤重。
敲重点,鲜矣仁。缺少真诚的心意,这就击中了要害,一个缺乏诚意的人,你还能指望他什么?他只能讲讲你喜欢听的话,而这些话,大多如草原上跑动的浮云,一会儿遮东,一会儿盖西,就是不落下雨点。
曾参出场了。
这位小孔子四十六岁的曾学生,一张嘴就说出了千古名言:三省吾身。
三省,也就是三问吧: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
是一日三次反省自己吗?肯定不止,必须每日多次,从早省到晚,周而复始。这样反省累吗?你说累吗?起先累,后来就不累了,再后来,不反省,就浑身难受。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对我说,他每天晨起跑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寒暑风雨。我赞叹:“哥,您真有毅力啊。”他笑道:“不跑难受。”
江西婺源江湾,有一座“三省堂”,清中期的古建筑,老屋很大,房间很多。如果不是这个堂号,这样的老房子,人们是不太会关注的。况且,这房子也不是曾参的后人建造,但人们来此,大多是为了曾参。我猜测,中国各地以“三省堂”命名的房子应该会有不少,它是优秀品格铸造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曾子是如何炼成的呢?
说来话长,我慢慢讲。
《先进》篇的最后一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在夫子面前各言其志。
最潇洒的曾晳,他的志向最著名:“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晳显然比子路他们志高一筹,他将天时、地利、人和全融合在一起,自得其乐,随遇而安,夫子大赞,原因就是,曾晳的志向是全方位的,儒家需要这种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情怀。
曾晳比孔老师只小了六岁,虽是洒脱之人,但性格上显然比较成熟。
这么个温文尔雅的人,教育他的孩子,却严厉得很。
某次,曾晳让儿子去瓜地锄草,儿子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边锄草,一边还想着其他的事。也许,昨天晚上的功课还不熟练,他的心思还在课本上呢,锄着锄着,就将一棵瓜苗给锄掉了。这下不得了,曾晳随手拿起一根棍子,重重地打了儿子一棒,儿子当场昏死过去。
曾晳是恨铁不成钢,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
儿子也不是那么好惹的。
儿子苏醒过来后,也不埋怨父亲,他平静地理了理散乱的发髻,走到瓜地边,从容地坐下来,“鼓瑟而歌”,父亲是弹瑟高手,儿子自然也会。也就是说,曾晳的儿子,在遭到父亲暴打后,依然平静地弹瑟唱歌,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曾晳看着儿子的举动,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孔子的旗帜(序言)
孔门弟子人物表
第一卷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第二卷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第三卷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第四卷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第五卷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第六卷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第七卷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第八卷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第九卷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第十卷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永远的《论语》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