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思想与文学(走进王阳明的精神世界)/大学生阳明研究论丛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8229487
  • 作      者:
    编者:高利华|责编:马一萍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囊括了涉及王阳明心学思想研究、王阳明诗文创作研究、王阳明题材戏剧研究、王阳明题材小说研究、王阳明文学传记研究、阳明后学研究以及阳明文化传播研究等学术论文,共分为3辑,第1辑聚焦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研究;第2辑聚焦阳明学及阳明文化传播的研究;第3辑文学世界中的王阳明。本书显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王阳明研究的独特视角和独到见解。全书聚焦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眼中的王阳明形象,以及他们对王阳明心学思想与王阳明诗文的研究,并从思想和文学两个维度深入探讨了王阳明的精神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神道与佛教多神信仰的共质特征中,神佛习合的进程由于两者主从关系的变化,先后在日本历史上的“奈良时代(710-794)”和“平安时代(794-1192)”,形成了以佛为主以神为从的“两部神道”“山王神道”;进入“镰仓时代(1185-1333)”又形成以神为主以儒道佛为从的“伊势神道”;于室町时代后期文明年间,则形成以神为主以佛为从的“吉田神道”等多个神佛融合神道。
  佛教发展在镰仓时代达到高峰后,日本的文化精英逐渐认识到由于过度推崇佛教,而致使本土神道处于附庸和末流地位,沦为佛教的护法善神的状况。且佛教弃纲常、灭人伦的特征与神道崇敬自然、尊崇现世的特质在本质上有不相容的地方,从而开始寻求神道与儒学的融合,以及复古神道的倾向。
  儒学于5世纪经朝鲜半岛传人日本后,在日本虽然存在了1000多年之久,但一直被佛教所束缚,未得到独立发展。直到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1603-1868),随着日本国家结构成熟完备,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新思想宋明朱子学和阳明学的传人才使得儒学兴盛一时,并致使日本神道与儒学产生了融合。
  为了对抗此前神佛习合的神道,摆脱佛教对神道的过度影响,新的神道家们创建了为数众多的儒学神道流派,由为幕府服务的神道家吉川惟足独创的吉川神道,便是其中公认的一个典型神儒习合流派。
  而吉川神道的创立则为后来垂加神道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温床。融合了朱子学的垂加神道创始人山崎暗斋是当时研究朱子学的大家,他不仅通读朝鲜大儒李退溪的朱子学著作,还继承了吉川惟足和度会延佳的神道思想,并用朱子学的“理气说”和“五行说”来解释世世代代离奇迷幻的神话,提倡儒神合一,反对佛教生死轮回的生死观,创建了新的神道生死观,宣扬日本的神国主义思想,形成对近代神道思想有重要影响且自成一派的垂加神道。
  以朱子理学理论解释神道,以神道思想统御儒学,这既是垂加神道的出发点,也是山崎暗斋思想转变的重要理论表现。山崎暗斋思想转变的完成标志着垂加神道的创立,此后以他的神儒合一思想为基本特征的“崎门学派”,成为江户时代著名学派之一,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二)九州学派的神儒合一传承
  如今日本儒学的学术重镇九州学派,若追溯其历史渊源可到江户时代,与山崎暗斋创立的拥有神儒融合信仰传统的垂加神道或者说崎门学派,皆有着深远的承继关系。
  江户时代,山崎暗斋去世后的崎门学派内部发生分化,沿着儒学和神道两个方向发展。以三宅尚斋、佐藤直方和浅见纲斋为首的“崎门三杰”弟子,反对其师山崎暗斋的神道思想,试图恢复崎门学派的儒学主导地位。
  表面上崎门学派分化,但内在化的暗斋神儒合一思想并未被完全背弃,而是在更广阔的思想背景下得到承继,神儒合一思想也因此在江户时代得到延续。梳理崎门学派的发展谱系,可以得出从山崎暗斋一三宅尚斋一久米订斋一宇井默斋一千牛廉斋一千手旭山一月田蒙斋的承继脉络。①其中,月田蒙斋是一位重存养、贯知行的儒学家,在他之后并称慕府末年“儒学双杰”的楠本端山(1823-1883)与楠本硕水(1833-1916)兄弟继承了道统。
  年轻时楠本端山、楠本硕水兄弟二人,曾一起到江户佐藤一斋门下就学。当时佐藤一斋门下人才辈出,他的学术“虽奉宋儒之学,实钦慕王文成”,而不太拘泥于学统学派。据当代我国著名哲学家朱谦之老先生(1899-1972)的考证:一斋早年专攻朱子理学,师从朱子学家中井竹山时,与阳明心学结缘,为王学证体启用、明心见性的魅力所折服,从此开始研究阳明心学。⑦
  博学多识的佐藤一斋,不拘泥于学统学派,而且具有不以儒学道统为一统一派的兼容并蓄的特点,信奉程朱学的同时还把宋学与明学融会贯通,对儒家“道”的传统学问研究拥有极高的造诣。
  然而就学于佐藤一斋的楠本端山,对当时国家社会所陷入的混乱,还是存有道统失传的危机意识,于是产生重新构筑道统的宏愿。此后楠本端山、硕水兄弟转而信奉崎门朱子学,崎门派传承人月田蒙斋把具有衣钵传承象征意味的《榑桑儒海》和《自求录》《中庸讲义》等书传给兄弟俩,此后两兄弟便作为崎门朱子学者,致力于道学研究。
  尽管到了楠本端山、硕水兄弟这里,山崎暗斋的崎门学派神道思想减弱了许多,更多注重儒家朱子学说,但垂加神道神儒合一的这一思想传统却从未断过,同时由于两兄弟曾就学于“阳奉朱子实指阳明”的大儒佐藤一斋,也呈现出阳明心学的思想传承。此后三宅尚斋的神道学统和阳明心学学统,由楠本端山、硕水的家族后人所继承,并朝着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儒学与神道的融合路数发展。
  如果将楠本端山、楠本硕水,楠本正翼的崎门派划分为第一期传统朱子学时期,而从楠本正继开始的九州大学时代的现代新朱子学和新阳明学时期为赏的人物对话艺术和歌谣氤氲的情节推动方式。都是对叙事策略的研究,林成龙则是以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杨东标的《此心光明:王阳明传》、王程强的《厉害了!王阳明》以及梅寒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传》为例,对新世纪王阳明题材文学传记的叙事策略作了一定分析。李双燕是从纪录片《王阳明》古今交错、史论融合的特殊叙述视角出发,体悟王阳明的成长历程。张士钦关注越剧《王阳明》如何在创作主题、情节设计、舞台展示这三方面,做到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苏其昉抓住原创校园话剧这一热点,以贵州师范大学的《王阳明》、绍兴文理学院的《千古一圣王阳明》以及宁波财经学院的《大儒王阳明》为例,从传奇人生的艺术书写、圣贤形象的舞台塑造、心学思想的戏剧阐释三个方面来对王阳明题材校园话剧进行了探究。
  此次思想与文学:走进王阳明的精神世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是2021年阳明心学大会四个分论坛之一。论坛召开期间还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阳明颂”决赛,同时还成立了大学生阳明文化传承基地,这为今后大学生的王阳明研究与交流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此次论坛活动闭幕式由贵州大学教授龚晓康做学术总结,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梁瑜教授作闭幕式致辞。龚晓康教授指出此次论坛活动的召开不仅极大地锻炼了青年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还切实地推动阳明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播。梁瑜部长指出此次论坛一大亮点是参会论文选题的丰富广泛,涉及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研究、王阳明诗文创作研究、王阳明题材文艺创作研究、阳明后学研究以及阳明文化传播研究等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文、史、哲各专业的打通和覆盖,这不仅促进了不同专业的本、硕、博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同时也显示了阳明心学在当代青年中的广泛影响。相信本次活动的举办,一方面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逐步走近王阳明,进而深入研习阳明心学和传承阳明精神;另一方面也促进更多的青年学子们将阳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王阳明心学思想研究
从意念与良知之关系看王阳明的知行合
——兼及对知识论视域下良知诠释的反思与修正
王阳明未发已发思想研究
工夫路径还是本体开显?
——基于对知行合一例证的考察
“经学即心学”
——王阳明心学与其经学的互证与会通
王阳明的”未发“与”已发
——兼论与程朱一派的比较
论“知行合一”对德育的启示
再论阳明对孝的接续性诠释
——从儒家对“短丧”的批评及其辩驳的理由说起
王阳明《中庸》学研究
论王阳明视域下的儒家“爱有差等”原则
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思想探析
对《拔本塞源论》的考察
王阳明平定桶冈史事再探
论王阳明哲学中“知”在工夫意义上的内涵
王阳明“为学”观探究

第二辑 阳明学及阳明文化传播研究
王阳明心学与清代学术
冯从吾与晚明阳明心学
——以王阳明教说的理解为中心
王艮的身体观探究
以心传道
——林兆恩的儒家道统观探析
仁·心·欲
——江右王学刘元卿心性论筒述
明清赣南阳明碑刻所涉书写群体研究
岛田虔次论阳明学的“自我意识”
略论神儒融合背景下的日本阳明学发展
略论阳明学在近现代东亚的传播
21世纪以来王阳明思想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第三辑 文学世界中的王阳明
论王阳明哀祭文的艺术特色
王阳明诗歌中“水”的情感意蕴
论王阳明诗歌中曾点形象的文化意蕴
王阳明诗歌中“风”的意象探微
论王阳明的“狱中诗”创作
论张岱《快园道古》中的王阳明形象塑造
江南文人的“自画像”
——论赵柏田小说中的王阳明形象塑造
论杨行恭《王阳明传奇》的叙事策略
论场景式历史小说《王阳明》的艺术特色
论21世纪王阳明题材戏剧中的“龙场戏
从思想与文学的视域走进王阳明的精神世界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综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