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释古与格义(现当代学术隅论)(精)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8219143
  • 作      者:
    作者:成玮|责编:宋旭华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成玮,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从事宋代文学、晚清民国学术史研究。曾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著有《制度、思想与文学的互动——北宋前期诗坛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以个案细读方式,讨论现当代若干人文社科学者著述,包括王国维、陈寅恪、欧阳竟无、冯友兰、闻一多以至徐复观、宇文所安、艾朗诺、杜维明等人,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窥入。贯穿其间的线索,是对于中国古代文献的诠释问题及其背景。研究中客观、自主的学术进步,姑借冯友兰语,称之为“释古”;受社会文化思潮影响而与时俱变的观点更迭,姑借魏晋佛教语,称之为“格义”。经由个案深描,希望呈现这两方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激荡的复杂态势。
展开
精彩书摘
  前面提到,闻先生多数具体结论已滞后于今日研究格局。如《类书与诗》说:“《旧唐书·文苑传》里所收的[初唐]作家,虽有着不少的诗人,但除了崔信明的一句‘枫落吴江冷’是类书的范围所容纳不下的,其余作家的产品不干脆就是变相的类书吗?”①实际上虞世南、李百药亦有清丽可诵之作,上官仪的《入朝洛堤步月》更是一时名篇。《宫体诗的自赎》一文认为卢照邻《长安古意》末四句“有点突兀,在诗的结构上既嫌蛇足,而且这样说话,也不免暴露了自己态度的褊狭”②,如今亦是异议四起。最突出一例,是《孟浩然》文中把孟氏看作“为隐居而隐居”的纯隐士,因此讲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后四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亦称:“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③忘了诗人写此诗投献,本身即是求进之一道。闻先生是诗人,艺术体悟能力在他的研究中也是广为人称道的一点,此书中有很多精彩例证。如《孟浩然》讲孟诗“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④《英译李太白诗》指出太白五律兼有“形式上的秾丽”和“气势上的浑璞”之长⑤。为什么同一个人的研究,竟会出现如此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问题就出在学理框架与艺术感悟的不相统一上。换句话说,学理框架先行,制约了具体艺术感悟。闻先生文章逻辑十分严密,如《宫体诗的自赎》描绘宫体诗演变轨迹①,从齐梁的堕落,到初唐“连堕落的诚意都没有了”,到卢照邻教人“回到健全的欲望”,到刘希夷的“感情返到正常状态”,到张若虚“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其中初唐是最低谷,卢照邻与齐梁相对应,刘希夷“越过齐梁,直向汉晋人借贷灵感”,张若虚则是站在发展终端那个“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样子无懈可击的结构,掺不进一点杂质,无怪乎生生挤掉了庾信。初唐既要低于齐梁的堕落,自然只能是“堕落的诚意都没有”;卢照邻既要与齐梁对称,自然只能强调他诗里“欲望”的一面,如此看,《长安古意》末四句正是蛇足,而且这一来,又给刘希夷、张若虚继续发展预留余地;张若虚既然站在顶峰,是“最纯正的”,自然只能“冲融和易”,一片宁静②。以上文中广受反驳的几点,孤立起来看都不无偏颇,放到整个行文中却那么妥帖,我们不难窥见结论迁就框架的痕迹。在框架允许范围内,艺术感悟显得那么精辟锐利;一旦与框架抵牾,艺术感悟便多出现偏差。《唐诗杂论》诸文这种内在缺陷,几乎无处不在。即以文笔而论,闻先生文章之美,众所周知,细细体味,写得精悍腾踔,勃勃有生气。有时更用诗意的文字描摹意境,如《杜甫》一文写隐士范十的村居:“门前满是酸枣树,架上吊着碧绿的寒瓜,滃滃的白云镇天在古城上闲卧着”,取景由近及远,使人既觉秋高气爽,又领略到一份闲散情调,色彩搭配也极赏心悦目③。朱自清先生评价道:“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①以闻、朱两位先生相知之深,朱先生的评价当也体现了一部分闻先生的看法。这里“散文”或非现代文体概念,而是和“韵文”相对的一个界说。但至少在朱先生的描述中,文学性散文与学术论文未作严格区分。当时学科新规范尚未完全建立的状况,无疑给研究者张扬个性留下了更大空间,同时也带来不少弊病。闻先生的文章,为保持文气流畅,引证较少,这有其优点,能把阅读时最打动心灵的一部分感受呈现出来;但因为脱去举证的约束,又容易陷入框架先行的误区,反而限制了更全面的艺术鉴赏:两者相反而实相成。可见,如何将文笔精美与立论谨严结合起来,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文章开头我们讲过,当时唐代文史研究避免了某几个时段领域因成为新观念、新方法的试验田而影响学科正常发展的命运。因此看到闻先生研究中学理框架与艺术感悟出现某种背离时,便不能把这一框架简单理解为先验存在的臆想。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闻先生许多具体结论已影响甚微,但经他之手建立起来的一套诗史体系,却至今仍为人所沿用。也就是说,他的研究,今天仍保持生命力的部分,恰恰是这个学理框架。由于《唐诗杂论》中《类书与诗》《宫体诗的自赎》《四杰》三篇文章相对集中地论述初唐百年诗风递嬗之迹,比较能够反映闻先生对这一段诗史的系统思考,我们即以此段研究为例稍加讨论。
展开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现代学人的思想、生活与社会资源
第一节 开“天眼”的方法:王国维美学概念札记
第二节 只读一点点:陈寅恪怎样审查学术著作
第三节 信仰抑或研究:欧阳竟无与金陵刻经处
第四节 分道合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佛学部分的两篇书评
第五节 文风、学术与商业的结合:古典小说新式标点本诞生记
第六节 学理框架与艺术感悟:闻一多《唐诗杂论》的内在张力

第二章 当代学术的关怀、技艺与理论借鉴
第一节 人格修养与政治、伦理之思:从徐复观的文学史研究说起
第二节 目录提要与学术史:潘雨廷《(道藏)中所收(老子)注本提要》的定位
第三节 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南宋元明转型:史伟《宋元之际士人阶层分化与诗学思想研究》
第四节 考据与诠释:刘成国《王安石年谱长编》
第五节来程与去路:慈波《文话流变研究》与中国文章学
第六节 国内文史研究近况一瞥:诗歌、知识与社会

第三章 海外汉学的预设、建构与文献解读
第一节 推敲“自我”: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与中唐再发明
第二节 宋代诗人的理想范型:内山精也《庙堂与江湖》的诗史建构
第三节 晚清诗的“现代性”:施吉瑞《诗人郑珍与中国现代性的崛起》
第四节 海外汉学研究近况一瞥:禅宗与宋代文史

第四章 儒家伦理与韦伯命题——以杜维明为例
第一节 马克斯·韦伯的资本主义发生学
第二节 杜维明:商业中的个体与人际关系
第三节 韦伯思想对儒学阐释的激发与挑战
附录一 基于凿实的精微——论施鸿保《读杜诗说》的艺术阐发
第一节 论思力:深而不凿
第二节 论字面:严而不纤
第三节 论意脉:畅而不杂
第四节 余论
附录二 西方当代批评中的“文学性”追求
第一节 一出英雄剧: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生涯
第二节 细读与文学之问:“x射线阅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