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拾心学(精)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8809424
  • 作      者:
    作者:慈达|责编:王鸣明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继承的是儒释道同归一悟的心学道统,探索的是以“科普”的方式对其进行介绍的阐释方法。
  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何在?悟与解。中华文明文化自信之根何在?就在一个“悟”字。东方文明解悟并重,而根植于悟;西方文明则推演与归纳并举,而多在于解。西方纯正的推演,虽颇有些悟的意味,但尚不能驾驭悟性,故往往只能灵光一现——如牛顿的苹果,千古一砸。故本书旨在为今人开显一种通过一扇祖宗留下的,快消失于众人视野的悟学之门,继而进入一个急需保护和传承的智慧天地的可能性,而非晤下了义究竟无漏之见地。
  就悟而言,国学体统,总离不开儒释道三学。而儒释道皆同参于一悟,同契于一心。一心者,非“此一”之心也,一达也,道也,无心也,不二也,境心同泯也。故非唯心之心,而为逾意之理,心物同一理体空明之证也。儒家的悟,如孟子日:“不虑而知”。释家的悟,似宗下云“一念不生,觉明不灭”。道家的悟,若老子言“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似拟之向,如出一辙,皆于无心处,悟会其本。至若三家体悟之深浅,我等亦不必以凡心揣度圣意。中华之智慧,皆始于此一悟,往后若能于一二悟处得些消息,然后用功便可如人饮水,自知而已。
展开
精彩书摘
  《重拾心学》:
  如果从技术层面上看的话,跟大乘佛法的修持似无两样。很多没有经过系统闻思以及正传引导的信众,通过自学,通过自己的理解,很难契入正道,甚至落人民间信仰。好一点的,则大都关注的是禅修“技术”,在术上转圈,通过术来作为判断和指导修持的标准。而不知“明体达用”之本,术之本在学,学之本在道。真正的士大夫不会本末倒置,是从上往下学的,首先关注见,再关注学,再关注术。同理附庸风雅之士所把玩的日本茶道、香道、花道,其本质之所修其实属于观身。观身要求自己在做每一个动作的时候,都能非常清晰地觉察自己的六识感知,手拿了一个壶,一枝花,一炷香,手上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的变化以及触觉的感知都要了了分明。吃一口茶,嗅一缕香,舌与鼻的细微变化及其对味境、香境的感知反应都要细致入微地觉察。通过观身确实可以生起粗浅的觉知,但又会被对觉知的执著所左右,故皆不如反观内照当下的一念心来得爽快。“观身不如观心”观身非常容易落于对觉察的执著之中,著各种外相,著各种觉受,六识著六尘。所以观身不如观心,直接反观心体,从“技术”上直截了当地觉照。当然,此还是停留在术的层次。
  所以知善知恶是良知,无论在坐上的修还是在坐下的行,一念一起当体即知。当下便觉该念之善恶,而不需要通过心识的思虑、判断,乃至不需与法律、法规、规矩、制度等行为规范的对比省察。一念贪心生起来,当下能觉,并知其恶;一念嗔心生起来,当下能觉,并知其恶;一念慈心生起来,当下能觉,并知其善;一念悲心生起来,当下能觉,并知其善,发现良知的刹那,善恶自明,不用通过思虑去判别恶念或者善念。既然良知为一切存在之本性,则只是尽力致其良知,自然能与众同是非,与人同好恶,视人如己,视国如家,视天地万物为一体。
  从共同乘的实修角度而言,坐上修得心如止水自然照了,静定功夫纯熟以后,自然可以即念自知。如是功夫逐渐精进,进而便可自然作用于行,作用于世俗生活。有了这样的谙熟之功作为基础,才能自然现前所谓的“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无论在工作当中也好,在学习当中也好,在生活当中也好,在语默动静,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便可不失觉照,时时刻刻地反观内照,当下觉知一念生灭及其善恶,这样的觉照就是良知。如果功夫不到,则只能用一念观一念,即只能用后念观前念,反之如果功夫练得纯熟的话,就一念当下便能自觉,而知其善恶。
  怎么判断是不是后念观前念呢?有了虑就是后念观前念,不虑而知就是即念自知。这只是理论,念是非常细密的,开始只能发现粗大的前念后念,其中每个粗大的念都包含了很多细密的前后小念,而小念却又无法察觉。之后随着功夫的细密才能逐渐认识细密的念……须要去践行,想是想不出来的,即使是欲推敲其中逻辑也是推敲不出来的,从定义上就便已将歧路堵死,凡是思想、思考、推敲、感受都是虑而后知,而非不虑而知之良知。故欲致其良知,是须要狠下功夫的,尤其是从小就未受悟学教育的现代人。王阳明也不是天生就可以的,从小格物一直到在龙场悟道之后才开始弘扬心学。王阳明从小接触的就是东学儒释道悟的体系,而现代人在建立方法论的重要年龄阶段,却已经被解的体系所固封,所以要在自己的思想固封之后再来切换,确实是比王阳明困难多了。不过越难才越要去克服,这才是“大丈夫”之作为,所谓“克己复礼”。
  所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句话,是修和行之间的功夫,需要在修上精进娴熟,在行上提起应用。否则只落个口头禅,在实行上永远只看的到前一念,看不到当下一念的良知。故孔子所谓“知机其神乎”,《老子》所谓“其未兆易谋”,禅宗所讲:“一念既起,已是念尾”,理皆在此。因此,知良知之机,安未兆之谋,识一念之头,乃三教之共许也。
  ……
展开
目录
序言
缘起

第一章 心学理体
§1.1 宗趣
§1.1.1 求真
§1.1.2 认识世界
§1.1.3 参悟生死
§1.2 哲理
§1.2.1 解学悟学殊途同归
§1.2.2 向外求与向内求
§1.2.3 心即理
§1.3 良知
§1.3.1 体、相、用的总纲
§1.3.2 良知的体
§1.3.3 良知的相
§1.3.4 良知的用
§1.4 作用
§1.4.1 出世
§1.4.1.1 儒家的出世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去人欲,存天理
格物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孟子和告子之辩,义袭与集义
“知识越多越反动”之出处
§1.4.1.2 佛家的出世
苦谛
苦苦
坏苦
行苦
集谛
灭谛
道谛
§1.4.1.3 道家的出世
出世的道
道的宗旨
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1.4.2 人世
§1.4.2.1 儒家的人世
人世即出世
断空大忌
“至”“正”之“格”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君子对小人
§1.4.2.2 佛家的人世
众生欢喜
诸善奉行
诸恶莫作
自净其意
§1.4.2.3 道家的人世
治大国如烹小鲜
道之真以治身
为无为则无不治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物壮则老
大国者下流
功成名遂身退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 应世模型
……

第二章 心学达用
第三章 阳明心学文钞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