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报告.2022》:
在考察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纬当中,我们还特别要深入研究各位思想家、理论家之间交流传承、交锋碰撞、交互影响的经纬状况。例如有学者强调,卢卡奇的终身伴侣波尔什梯贝·格尔特鲁德在其生活境遇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说是他命运中的契机和奇迹也不为过,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书前的献词中也正说明了该书是献给她的。卢卡奇转向马克思主义,是他学术生命的根本“转折点”,是对真理的实践性确信,而格尔特鲁德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1918年,经历过“私生活的混乱”之后,卢卡奇在一次“伦理学讲座”中认识了格尔特鲁德:“我生平第一次有了爱情。她的活动作为一种试金石……渐渐变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伦理学的原则和具体的生活实践不再对立隔离。在奥地利流亡期间,格尔特鲁德掩护卢卡奇。在苏联,格尔特鲁德用功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二战后匈牙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卢卡奇在其中一方面反对斯大林体制对人民民主的窒息,另一方面又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化,这样的双重性发展,其“统一”又是“由格尔特鲁德提供”的。在卢卡奇的弟子们眼中,格尔特鲁德身上结合了“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女泰斗和戈特弗里德·凯勒小说中的平民女英雄”。概括来说,卢卡奇一生的种种决断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伦理的: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最关心的就是个人在历史中的具体生活实践,而他自己又把爱人和伦理统一性联系起来。可以说,格尔特鲁德已经代表了卢卡奇所没有写出的伦理学。
当我们考察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对非物质劳动、意识形态和新主体性的构建,而这一众思想理论的源头需要追溯到卢卡奇: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奠基性地构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叙事框架,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展开非物质劳动的人本主义批判提供理论基元;卢卡奇基于物化劳动批判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解,其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在认识无产阶级历史身份与历史使命的意义上,成为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百年历程的主线;而其进一步指明并强调的政党组织原则,又为革命主体的阶级自觉及其时代职责提供了理念支撑与理论根据,延展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关于无产阶级主体身份及其集体性的理论探讨。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与阶级身份的创新性的、始基性的理论建构具有突出的时代表征、革命意识与实践精神,始终投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之中,如影随形般地表征在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当中。据此,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卢卡奇的注脚。
卢卡奇与阿多诺关于现实主义与包括表现主义、先锋派艺术在内的现代主义的论争,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他们各自的思想整体在交锋切磋中各自走向深入的重要动因。两者争论的焦点既包括哪一种艺术更富有革命性和批判性,又更深层地涉及哪一种艺术在现代条件下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卢卡奇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推崇形成强烈对比。考察卢卡奇一方,他的政治生涯丰富曲折,理论语境复杂多元,观点几经周转变化,但其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对现实主义的推崇却始终不变。他批判了现代主义的三个特点:一是过分重视技巧创新而流于空洞的形式主义,二是过分强调主观体验而割裂了人与存在的社会一历史环境。在现代主义作品中,人本质上是孤独的、不合群的,不能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三是现代主义通过牺牲环境的客观现实为代价来提升人的主体性,使人与其所处的社会一历史环境割裂开来,成为非历史的存在,人既不创造世界,也不是由世界创造出来的,这种主体性本身就是贫乏和抽象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