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有关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二、对唯物史观再认识
三、历史辩证法的实践彻底性
四、马克思主义彻底性贯穿于意识形态批判始终
五、警惕发展史研究中的教条主义危害
六、新时代宣言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学的确立——作为唯物史观载体和具体存在形式的社会形态究竟如何
一、作为唯物史观载体和具体存在形式的社会形态
二、唯物史观的发现:从国家治理进一步深入市民社会
三、“五形态”展现立体动态的时空观
四、马克思社会形态学的最终确立
第三章 东方社会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何以可能——作为现代化原点的传统社会形态
一、作为现代化原点的传统社会形态
二、《商君书》对传统社会形态的建构
三、《明遗待访录》对传统治理国家方式的反思
四、治国理政重心下移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五、结语
第四章 “潘多拉盒子”究竟是怎么被打开的——作为历史和逻辑起点的《资本论·资本原始积累章》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前提
二、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
三、历史现象呈现的脉络
第五章 马克思博士论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
一、从马克思《给父亲的信》谈起
二、马克思博士论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
三、马克思博士论文深入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意义
第六章 “犹太人问题”争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一、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解决方案的起点
二、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解决方案的逻辑
三、马克思超越鲍威尔“犹太人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
第七章 智慧女神的猫头鹰是怎么起飞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评析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起点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体系的批判
三、智慧女神的猫头鹰从这里起飞
第八章 再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原理》与《批判》的分歧与对立
一、黑格尔不是稻草人,《法哲学原理》也并非不堪一击
二、黑格尔老臣谋国,《法哲学原理》布局考究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四、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与选择
第九章 异化论开启思想史批判另一扇大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评析
一、异化本质是个人意志与社会意志的背离
二、从斯密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
三、异化论开启的思想史批判
第十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体出发点”引入论证——马克思《巴黎手稿》著述的主题
一、《巴黎手稿》的主题解读要有“主体出发点
二、《巴黎手稿》著述的“问题背景”
三、《巴黎手稿》文本与著述的“主题”论证
四、《巴黎手稿》在经济学和哲学上的主体理论重构的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 工业赋能与人的发展——《评李斯特》核心思想与理论创新
一、“工业是人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从“工业是人的发展”思想出发的经济学批判
三、“工业是人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
第十二章 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一、马克思“感性活动”的深刻内涵
二、新唯物主义中基于“感性活动”的逻辑结构探讨
三、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当代价值
第十三章 对《共产党宣言》内涵的解读——兼论社会主义革命范畴的内涵
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阶级和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四、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的再解读
第十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为例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三种社会主义的批判
二、社会主义:人类历史性存在
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
四、社会主义:使生活有意义
第十五章 从“现实的个人”到“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意涵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基点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展开逻辑
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政治哲学指向
第十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发展历程
一、平等思想的萌芽
二、科学系统的平等思想确立
三、平等思想进一步发展成熟
附录 文本考古学方法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本还原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还原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