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动因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第一章 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一、时代所趋: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的必要性
(一)切实增强意识形态领域话语领导权
(二)着力推动经典理论的时代化大众化
(三)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发展所需: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的关键性
(一)适应快速变迁的融媒传播环境
(二)应对日益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
(三)解决传播领域的难题
三、使命所向: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的可行性
(一)积聚雄厚师资力量
(二)融合前沿科研成果
(三)汇集优质人才资源
第二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初步形成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初步确立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的基本规划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平台的广泛搭建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逐渐成熟
(一)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培养方向
(三)扎实提高培养机制的科学水平
三、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任务高度耦合
(二)培养路径与新时代人才成长规律内在契合
(三)培养平台与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全面融合
第三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理论遵循
一、根本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科学指导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与核心立场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二、重要原则:遵循理论传播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
(一)提升专业理论素养是理论传播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二)灵活运用传播方法是理论传播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三)准确判断传播时机是理论传播型人才培养的重心
三、思维视野:借鉴国内外传播人才培养的经验方法
(一)深入挖掘传播人才培养的传统培养方法
(二)广泛汲取国外传播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三)全面吸收传播人才培养的前沿技术成果
第四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的课程建设
(一)厘清专业课程边界,明晰课程建设目标
(二)建设科学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落实机制
(三)强化持续改革动力,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二、筑牢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的资源支撑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的师资力量
(二)夯实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的物质保障
(三)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的政策供给
三、发挥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的协同效应
(一)集聚优势资源,打造协同空间
(二)打破专业壁垒,提高整体效益
(三)深化专业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第五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一、建立人才培养经验交流的“协同体”: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理念
(一)高校人才培养传统平台模式的一般理念
(二)高校人才培养多边平台模式的提出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向多边平台转型的思考
二、构建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的“合作体”: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实践
(一)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化国家意识
(二)以长期规划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模式
(三)紧跟全球传播的课程体系创新
(四)基于“多维平台”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五)师生共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三、构建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的“共同体”: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一)“教学诊断”锤炼教师的基本功素质
(二)“国际交流”提升师资团队国际化水平
四、建立人才培养经验交流的“合作体”: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展望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闻舆论重要论述指导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二)构建共育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
第六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效果评估
一、综合选用评估方法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一)考察评估方法的科学性
(二)注重评估方法的适用性
(三)检验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二、严格遵循评估程序保障评估结果的公正性
(一)评估方案的公开审定
(二)评估环节的共同监督
(三)评估结果的及时公示
三、完善高效反馈机制增强评估结果的运用性
(一)畅通反馈渠道保障评估结果反馈的时效性
(二)完善反馈流程保障评估结果反馈的规范性
(三)推动反馈落实保障评估结果反馈的功能性
第七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理论渊源
(一)政治宣传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