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当代解读
0.00     定价 ¥ 8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83424
  • 作      者:
    作者:马军|责编:刘艳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马军,南开大学法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助理教授,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社会主义基础理论、中西文化比较等。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当代解读》以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为主线将文本解读与现实分析相结合,首先,对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出场背景、理论渊源、内在逻辑进行了再解读,梳理和阐述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论述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形成的主要脉络和基本内涵,从自然、社会、主体三重维度阐释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内在逻辑。其次,以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为视域,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生产劳动变化展开全面分析,阐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限定性地表现出的某些劳动自由倾向。同时,分析资本逻辑对劳动自由的限定,表现为将人的需求框定在物欲的无限膨胀而无法实现向更高层次跃升。最后,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实践相结合,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谐社会关系构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确立三个向度,分析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当代化实践。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当代解读》:
  三 主体维度:劳动自由历史生成的主体形塑
  劳动作为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人作为主体的外化,是人的本质的不断生成和确证。人在劳动中形成了特有的需求结构、能力体系和社会关系等主体性。因此,劳动自由的实现在主体维度上表现为,人类在充分驾驭物质生产的自然必然性和超越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基础上,实现需求层次从物质向精神的跃升,将劳动从谋生手段变为自我实现的方式,真正使人作为主体与社会相统一。
  马克思将人的主体性和本质放置在劳动实践中作为历史过程来考察。他将工业的历史比作一本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不断生成,表现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的本质既取决于生产什么,也取决于如何生产。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体现在具体的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中。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劳动处于特定的生产力水平,所以,人的本质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表现出不断生成的历史性;从社会结构的横向看,劳动又处于特定的生产关系,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本质是从历史纵向和社会横向两个维度向全面性发展。劳动自由的实现就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不断向全面性形塑的过程。
  从主体维度看,劳动自由的实现是人类在充分驾驭物质生产的自然必然性和超越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中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因为人的需求层次从物质跃升为精神,劳动成为人的自觉行为,个人与社会实现了统一。人在劳动中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是具体的历史的过程,我们可以进一步从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考察这一历史过程。
  第一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是人的能力、需求与社会关系还没有充分发展阶段人的存在状态。主要涵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一阶段人类的物质生产直接表现为劳动过程,是人的肉体器官操作简单劳动工具直接与土地等自然资源互相作用,物质生产是限于以血缘关系或以等级宗法关系结成的共同体范围的自给自足,大多数人被限制在落后的物质生产条件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阶级社会出现后,社会生产能够创造出有限的劳动剩余以供统治阶级不必从事物质生产而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物质生产水平的落后大大限制了人的能力、需求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个人只是作为由血缘或等级关系构建的共同体的自然肢体而存在,在这种以标榜血缘或权利为特征的人治社会,个人的所有生命活动都以人的依赖为特征,表现出对出身、权力以及主宰万物的神的崇拜,但由于这一阶段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人与自然之间还保持着最纯粹直接的原初关系,因此这一阶段不同民族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留下一笔无法超越的精神财富。
  第二种社会形态即“物的依赖”,是人的能力、需求和社会关系以异化形式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一方面,这一阶段由于分工协作特别是机器的采用,人的劳动只是物质生产的一个环节,生产突破了人的生理极限,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人的能力。需求和社会关系。商品交换打破了自然经济对人的限制,使之前相互孤立的生产消费之间通过商品交换的契约关系建立了联系。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打破了之前的等级服从关系,使政治领域建立起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形式上的自由平等。但另一方面,从自然必然性看,机器的采用降低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使人在劳动生产中的知识和技能不再重要,完全沦为机器生产的附庸。从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看,劳动除了生产出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必需品外,还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但剩余产品却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在商品等价交换掩盖下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夺使生产力提高为人类节省的劳动时间,并不能转变为自由时间,反而使劳动者的时间完全变为劳动时间而为资本增殖服务。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当代解读的提出
二 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发掘及误读
三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辨析
四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当代解读的立意与结构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与历史之谜的解答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历史出场与基本内涵
一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三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劳动自由思想的初步阐述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劳动自由思想的正式确立
三 《资本论》及其手稿等对劳动自由思想的进一步丰富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蕴含的三重维度
一 自然维度:劳动自由历史生成的自然前提
二 社会维度:劳动自由历史生成的社会场域
三 主体维度:劳动自由历史生成的主体形塑

第二章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中劳动主体性的限定式表征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增强劳动自主性
一 一般劳动形态中所蕴含的自由
二 科技革命对劳动自由实现方式的影响
三 新科技革命对劳动自主性的增强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调整中劳动地位变化
一 劳动者获得“资本与劳动双收入
二 政府对市场的调节治理
三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
第三节 后物质主义追求个体生命的精神享受
一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兴起的原因
二 后物质主义关注个体精神层面分析
三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追求生命的精神享受
……

第三章 劳动自由实现中的当代困境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劳动自由当代化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