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708059
  • 作      者:
    作者:钟志凌|责编:段小佳
  • 出 版 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的写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探寻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人”的理论。目前学界普遍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既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理论,也涵盖了列宁斯大林,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关于人的思想。有的学术著作以“人学概论”为题名,所涵盖的研究内容更为复杂,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西传统哲学中的人学理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的人学理论,有的还加入了现代多学科的学者的研究成果。纯粹从文本出发,独辟一地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关于“人”的理论的并不多见。然而要厘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源头,必须要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去探索,从文本内容的搜寻与研读中,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关注人本身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人”的思考、对“人”的关怀、对“人”的解放的渴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正是本着这样的缘由,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以“人”为主题进行梳理与研究。
  第二,注重关于“人”的理论与唯物史观的紧密联系,探寻基于历史观转变发展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恩格斯指出:“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恩格斯说这个工作,是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这时的马克思逐渐转向了将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去思考。其后,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人”始终是关注的重要主题。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一定不能脱离“人”这个要素,只有从人的实践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及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人的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立足于整体的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探寻人的生存状态、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人的本质和人的利益等问题,也研究在特定社会形态中,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是如何影响到人的生产生活的。这样能够更好地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中的唯物史观元素,也能更好地理解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笔下,社会历史中的人的存在,证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的“在场”。
  第三,注重观照现实,基于社会发展需要,探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当代价值。对“人”的研究,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人”的理论,并不是单独地、抽象意义上去论“人”,而是使研究人的哲学从“天国”回到“人间”,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去研究人,即使在唯物史观创立前,马克思的思想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关注了人的类本质问题,提出了一些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但他的研究仍然是与社会现实环境结合起来的,他的政治立场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要维护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立足于现实,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发现关于“人”的热点问题,再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为求解探寻方法论的指导。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理论做完整系统的研究,而是立足于自己感兴趣的几个主题展开的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
  (四)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影响,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从类的角度来认识人的本质。类特性主要讲的是人作为一个拥有共性的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单从与动物比较的角度去研究人的本质是不够的,动物靠本能生活,人改造世界却有多种尺度,基于所处的社会关系,所获得社会地位,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及个体在人生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是生理特征,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关系和社会性特征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虽然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但也有很多自己独立的认识。
  马克思深入到社会组织与人的关系之中,去认识人的本质。在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译到马克思的话语是:“如果在考察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时把人的存在的这些社会形式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看作人的本质的客体化,那末家庭等等就是主体内部所固有的质,人永远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但是这些组织也表现为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的共有本质体现在人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在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译到马克思的话语是:“如果在阐述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时把人的这些社会存在方式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看作人的本质的客体化,那么家庭等等就表现为主体所固有的特质。人始终是这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但这些实体性东西也表现为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共有的东西。”此版本译语是“人是这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此处的实体性东西,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其表达的也是人的普遍性本质都是要通过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等组织来体现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写于1843年,那时马克思的世界观还没有发生彻底改变,但他已经隐约感觉到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精神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社会现实环境之中。他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认识到了单从类本质去认识人是不够的,他指出,没有与共同体分割开来的个体的人,在触及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利的时候,“人绝对不是类存在物,相反,类生活本身,即社会,显现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显现为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马克思认识到,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对人的本质做深入研究,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世界观的逐渐形成,马克思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性,把人作为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去考察,深入分析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深入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含义,可以先采用分解的方法。马克思加入了“在其现实性上”这半句话,是表明反对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种永恒不变的抽象的“共同性”的形而上学观点,而认为应该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人的本质问题。如何解读此处提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这样对“社会关系”的阐释,他们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列宁则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指一切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换言之就是社会。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的就是社会是由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怎么理解“人的本质”的字面意思呢?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质就是特定的事物存在自身。事物质的外在表现具有多样性,处于不同的关系中,质就不一样。但是,决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质应为本质。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文化渊源
(一)古希腊文化中的“人”
(二)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研究
(三)近代西方哲学对“人”的研究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形成轨迹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文献中“人”的理论轨迹
(二)唯物史观形成中“人”的理论轨迹
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为坚守人民立场提供理论依据
(二)为弘扬人文精神提供价值导向
(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认识工具

第二章 人的主体性
一、主体与主体性
(一)基于对象性认识的主体
(二)主体性的多重维度
二、关于人的主体性界说
(一)何以重视人的主体性
(二)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多样化认识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
(一)人的主体性在劳动实践中生成
(二)人的主体性在异化劳动中分离
(三)人的主体性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确立
(四)人的主体性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四、马克思恩格斯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反人类中心主义与正确发挥人改造自然的主体性
(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选择的统一
(三)工业文明与防止科技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消解
……

第三章 人的存在及属性
第四章 人的本质
第五章 人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