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植物学》的宏观性研究
二、关于《植物学》的微观性研究
三、《植物学》的外文原本问题
四、关于约翰·林德利及其相关植物学著作的研究
第三节 基本内容结构
一、汉译《植物学》的科学文化背景与条件
二、《植物学》的内容体系及其外文原本问题
三、《植物学》的科学贡献
四、《植物学》的科学文化意义及其科技翻译价值
第二章 《植物学》汉译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
第一节 晚清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19世纪中西植物学发展的差异
一、中国传统植物学发展情况
二、19世纪西方植物学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 墨海书馆与《植物学》汉译
一、麦都思与墨海书馆
二、墨海书馆的翻译活动与主要人物
三、墨海书馆的西方科技译著及主要刊物
四、墨海书馆与《植物学》的汉译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植物学》译者及外文原本
第一节 主译者李善兰与《植物学》
一、李善兰生平
二、李善兰墨海译事始末
三、李善兰其他科技译著
第二节 译者韦廉臣
一、韦廉臣及其在华学术轨迹
二、韦廉臣植物学及其他学术成就
第三节 译者艾约瑟
一、艾约瑟及其科技著译成就
二、艾约瑟在华传教经历
第四节 林德利与其植物学著作
一、约翰·林德利
二、《植物学基础》(Elements of Botany)与《植物学基本纲要》(The Outline of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Botanyr)
三、《植物学基础:结构、生理、分类及药用》(Elements of Botany:Structural,Physiological,Systematical,and Medical)
第五节 《植物学》外文原本考析
一、学术界对《植物学》外文原本的认识
二、关于《植物学》外文原本的再考证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植物学》形态学与解剖学知识
第一节 细胞知识
第二节 根、茎(干)、叶知识
一、根的知识
二、茎(干)的知识
三、叶的知识
第三节 花、果实、种子知识
一、花的知识
二、果实的知识
三、种子的知识
四、无花植物的知识
第四节 植物解剖学知识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植物学》植物分类与生理生态知识
第一节 植物系统与演化知识
一、察理五部之法
二、分科的知识
第二节 植物生理知识
一、植物生殖知识
二、无性繁殖
三、植物叶、花、果腐烂的基本原理
四、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五、其他植物生理学原理知识——渗透作用
第三节 植物生态知识
一、植物种植知识及植物生长的区域性特征
二、植物生态学相关科学概念的阐述
三、《植物学》中对西方植物物种的介绍
第四节 其他科学知识
一、动植物的区别及特殊种类动植物的介绍
二、《植物学》中所引介的真菌知识
三、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有关的知识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植物学》与中国近代植物学发展
第一节 传统植物学向近代植物学过渡的标志
一、吴其溶与《植物名实图考》
二、《植物学》与《植物名实图考》中所介绍植物学知识的差异
三、《植物学》与《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分类方法对比
四、《植物学》的进步之处
第二节 近代植物学萌芽与发展的标志
一、傅兰雅及其《植物图说》
二、《植物学》与《植物图说》中术语表达的对比
第三节 《植物学》对清末民初植物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一、1858—1918年间中国植物学研究概况
二、《植物学》对清末民初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影响
三、《植物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植物学》的科技翻译贡献
第一节 《植物学》中术语的英汉创译及其翻译学价值
一、《植物学》中创译的术语及其翻译学缘起
二、来自译者及译文翻译目的的主导
第二节 李善兰译者主体性在《植物学》汉译中的发挥
一、译者主体性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对待译内容的选定
三、《植物学》中术语的英汉创译
四、李善兰兼容并包的科技翻译思想
第三节 《植物学》的生态翻译性特征
一、关联序链
二、翻译生态环境
三、译者中心
四、适应与选择
五、三维转换
六、译有所为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植物学》科学文化意义与自然神学思想
第一节 《植物学》的科学文化意义
一、晚清中西方科技交流的代表之作
二、中国科学文化输出日本的代表之作
三、《植物学》中的文化附加值
四、《植物学》的科学文化意义
第二节 《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植物学》自然神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二、《植物学》中自然神学思想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传播学视角下的《植物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