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3.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思路
4.创新点
4.1 提出“主、客观信息”“高、低阶信息”的概念
4.2 提出非学术因素导致的信息差是学术造假源动力的观点
4.3 提出按“科学课题”和“技术课题”来重新划分课题类型的对策建议
第一章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界定
1.1 科技成果
1.2 高校科技成果
1.3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
2.主要理论支撑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信息论中的信息传递模型与信息不增原理
3.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概述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历史沿革
1.1 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的建立阶段(1958—1966年)
1.2 科技成果评价的停滞阶段(1967—1977年)
1.3 科技成果评价的恢复阶段(1978—1986年)
1.4 科技成果评价的规范阶段(1987—2015年)
1.5 科技成果评价的市场化改革启动(2016年至今)
2.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形式
2.1 内部评价
2.2 外部评价
3.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方法的类型
3.1 行政评议
3.2 同行评议
3.3 定量评价
3.4 综合评价
4.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特征
4.1 评价主体以各级教育、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为主
4.2 评价目的服务于政府科技管理需要
4.3 评价对象以政府科技计划内项目为主
4.4 评价标准存在量化评价风险
第三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1.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
1.1 委托人与成果完成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2 委托人与评审专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3 评审专家与成果完成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成因
2.1 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2.2 用主观信息评价客观信息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2.3 用高阶信息评价低阶信息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3.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原因的实证分析
3.1 样本与数据来源
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假设与检验
3.4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原因的Logistie回归分析
第四章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后果
1.高校科技工作者行为的逆向选择
1.1 逆向选择问题的理论模型
1.2 逆向选择问题的现实表现
2.高校科技工作者的道德风险
2.1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道德风险的表现
2.2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道德风险的动力分析
2.3 学术造假问题的博弈模型分析
2.4 寻租问题的博弈模型分析
第五章 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1.克服结构性因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影响
1.1 取消“纵向、横向课题”的划分方式
1.2 发挥市场对“技术课题”成果的评价作用
1.3 缩减行政体系评价范围
2.优化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增加对成果内容真实性的审查
2.2 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2.3 强调高校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与贡献
2.4 实行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质量导向
2.5 实行教学和科研并重
2.6 增加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信息化指标
3.科学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3.1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主观指标客观化
3.2 运用熵值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降低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阶次
4.1 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
4.2 减少非学术因素噪声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干扰
5.打击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学术造假行为
5.1 对学术造假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5.2 成立负责惩处学术造假行为的专门机构
5.3 建立学术造假举报奖励制度
5.4 降低评审专家的信息甄别成本
5.5 提高对专家发现学术造假行为的奖励水平
6.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寻租行为
6.1 加大对寻租行为的惩罚力度
6.2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活动的透明度
7.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7.1 大力发展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科技评价机构
7.2 建立学术市场声誉机制
7.3 加快科技成果评价立法工作
第六章 结论
1.研究结论
2.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附录
附录A 某高校理工科教师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B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指标体系
附录C 2013年辽宁省部分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统计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