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背景: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新趋势
1.1.1 乡村建设要求的阶段性变化
1.1.2 资本下乡投资产业发展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日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创新点
2 多元主体乡建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国外乡村改革与建设启示
2.1.1 乡村土地改革中的利益冲突
2.1.2 多元主体建设乡村的经验
2.2 国内研究进展及述评
2.2.1 整体的乡村产业与空间研究
2.2.2 建筑、规划学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2.2.3 经济、旅游学的产业利益格局研究
2.3 多元主体乡建模式的村集体利益保护内涵
2.3.1 三种乡村经济体概念
2.3.2 经济利益
2.3.3 社会利益
2.3.4 文化与生态利益
2.4 当前乡村空间营建模式
2.4.1 乡村集体空间的上下互动
2.4.2 “资本空间”的一元主导
2.5 理论基础
2.5.1 新制度经济学
2.5.2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2.5.3 多中心治理理论
2.6 小结
3 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变迁认知
3.1 国家法律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建构
3.1.1 宪法影响下的集体土地权利
3.1.2 集体土地使用权相关立法与影响
3.2 国家政策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管理
3.2.1 对集体土地用途的管理历程
3.2.2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政策趋势
3.3 地方政策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塑造
3.3.1 对集体土地用途的阶段性治理特征
3.3.2 村集体对用途管制的突破:土地混合利用现象
3.3.3 农用地流转:从自发流转到政府推动
3.3.4 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
3.4 小结
4 村集体主体性的衰弱与双重挑战
4.1 村集体经济组织状态:有分无统
4.1.1 分散的生产者
4.1.2 虚置的集体统一经营
4.1.3 绩效特征:缺乏市场竞争力
4.2 工商资本逐利对村集体主体性的压力
4.2.1 创造更多利润的动力
4.2.2 长期经营土地的实力
4.2.3 企业家社会资本助力
4.3 地方政府政绩竞争令村民集体“失语”
4.3.1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增长需求
4.3.2 不均衡的乡村公共投资倾向
4.3.3 乡村自治被项目资源消解
4.4 小结
5 资本主导乡村产业发展的利益失衡发生机理
5.1 联盟能力强化:资本进村与精英联盟
5.1.1 资本面对农民的较高交易费用
5.1.2 地方范围的精英联盟
5.1.3 精英联盟下的权力运行
5.2 土地利用谋划:规模占地与价值链优化
5.2.1 大规模流转土地的需求
5.2.2 资本“隐身”集体土地流转
5.2.3 谋求产业价值链优化
5.3 资本空间运营:从物到人的全面主导
5.3.1 物质空间营造
5.3.2 对人的导控
5.4 失衡利益格局
5.4.1 村民的显性与隐性损失
5.4.2 精英联盟的利益最大化
5.5 小结
6 多元主体利益平衡的精准赋能空间营建模式
6.1 多元主体的利益平衡目标
6.1.1 目标的提出
6.1.2 精准赋能空间
6.2 村集体的主体性增强
6.2.1 土地利用政策弹性供给和金融支持输入
6.2.2 延续集体价值的农户合作社
6.2 。3 能人经纪的战略领导作用
6.2.4 社会资本与村民参与制度导入
6.3 产业重组与空间重构
6.3.1 产业结构调整
6.3.2 空间形态的整体优化
6.3.3 基础设施串联与共建
6.3.4 柔性界面的设置
6.4 资本与村集体空间功能动态调适
6.4.1 企业进村:不同产业,不同准入标准
6.4.2 村集体土地利用规划动态调整
6.4.3 企业与村集体功能调适:精准置换与整理
6.5 产业文化特色与景观风貌共塑
6.5.1 资本参与生产制造型乡村
6.5.2 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型乡村
6.6 小结
7 实证研究:安吉碧门村的营建方法
7.1 产业发展困局的把握与分析
7.1.1 村情概况:旅游度假区边的竹加工业村
7.1.2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困境
7.1.3 转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营建
7.2 产业调整与空间形态优化
7.2.1 特色资源识别与产业调整
7.2.2 工业:虚拟营销,实体空间支撑
7.2.3 休闲农业:三个要求,肌理维育
7.3 基础设施与柔性界面共建
7.3.1 休闲农业一居住融合:设施共建
7.3.2 工业一居住融合:柔性界面
7.4 渐进发展的空间功能调适
7.4.1 产业开发的时空弹性导控
7.4.2 精准功能置换与整理
7.5 竹产业文化特色空间营造
7.5.1 家庭作坊空间
7.5.2 创业园区与公共空间
7.6 小结
8 结语
8.1 总结与提升
8.2 问题与不足
8.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