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绪论
1.1 概述
1.2 我国湖泊围垦与治理历程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湖滨带概念
1.3.2 湖滨带类型划分
1.3.3 湖滨带空间重构与生态修复技术
1.3.4 生态修复效益评估
2 洪泽湖基本情况
2.1 形成历史
2.2 形态特征
2.3 地质地貌
2.4 气象气候
2.5 自然资源
2.6 水系特征
2.7 水文特征
2.7.1 特征水位
2.7.2 水位变化特征
2.7.3 洪水调度方案
2.8 环湖水利工程
2.9 围垦与退圩历程
2.1 管理体系
2.1.1 江苏省洪泽湖管理委员会
2.1.2 市县组织管理机构
2.11 相关规划
2.11.1 《洪泽湖保护规划》
2.11.2 《江苏省洪泽湖退圩还湖规划》
3 洪泽湖湖滨带生境类型分类
3.1 洪泽湖湖滨带范围确定
3.2 洪泽湖湖滨带空间演变特征
3.2.1 研究范围与方法
3.2.2 洪泽湖湖滨带空间演变特征
3.3 洪泽湖湖滨带类型划分
3.3.1 湖滨带划分方法
3.3.2 湖滨带生境类型划分结果
4 洪泽湖湖滨带生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4.1 调查范围与方法
4.2 湖滨带水质和沉积物理化特征
4.3 主要人湖河流水质
4.3.1 入湖河流水质
4.3.2 淮河水质与湖滨带水质关系
4.4 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
4.4.2 洪泽湖水生植物群落波动特征
4.5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4.5.1 种类组成
4.5.2 空间分布
4.5.3 不同类型湖滨带浮游植物差异
4.5.4 洪泽湖湖滨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6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4.6.1 种类组成
4.6.2 空间分布
4.6.3 不同类型湖滨带浮游动物差异
4.6.4 湖滨带浮游动物差异驱动因子分析
4.6.5 洪泽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4.7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4.7.1 种类组成
4.7.2 空间格局
4.7.3 不同类型湖滨带底栖动物差异
4.7.4 湖滨带底栖动物差异驱动因子分析
4.7.5 洪泽湖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4.8 湖滨带生境质量评价与敏感网子识别
4.8.1 生境质量评价指标
4.8.2 生境评价指标计算与评价标准
4.8.3 生境质量评价结果
4.8.4 生境敏感因子识别
4.9 洪泽湖湖滨带生态问题诊断
5 洪法湖典型退圩还湖区湖滨带空问重构与生境优化
5.1 总体技术思路
5.2 退圩还湖区湖滨带类型
5.2.1 退圩还湖区分布
5.2.2 退圩还湖区湖滨带生态修复类型
5.3 退圩还湖区空间重构与生境优化技术
5.3.1 生态河口技术
5.3.2 生态岸坡技术
5.3.3 生态浅埂技术
5.4 典型退圩还湖区空间重构与生境优化技术方案
5.4.1 入湖污染拦截型
5.4.2 湖滨湿地型
5.4.3 生态廊道型
5.4.4 亲水景观型
5.4.5 过水泄洪型
5.4.6 水源地保护型
6 洪泽湖典型退圩还湖区湖滨带生态修复与功能优化提升
6.1 退圩还湖区湖滨带生态修复模式
6.2 退圩还湖区湖滨带植物恢复适宜性分析
6.2.1 水生植物恢复的底质适应性分析
6.2.2 水生植物恢复的营养盐水平适应性分析
6.2.3 水生植物恢复的高程适应性分析
6.2.4 水生植被潜在恢复区
6.3 退圩还湖区湖滨带植物恢复物种筛选
6.3.1 植物筛选原则
6.3.2 洪泽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6.3.3 植物群落演替规律
6.4 湖滨带生态修复与功能优化提升方案
6.4.1 入湖污染拦截型
6.4.2 湖滨湿地型
6.4.3 生态廊道型
6.4.4 亲水景观型
6.4.5 过水泄洪型
6.5 湖滨带养护管理
6.5.1 挺水植物管护
6.5.2 浮叶植物管护
6.5.3 沉水植物管护
6.5.4 水生杂草和藻类去除
7 洪泽湖典型退圩还湖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方案
7.1 五河入湖污染拦截生态修复工程
7.1.1 工程概况
7.1.2 工程方案
7.2 临淮镇退圩还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
7.2.1 工程概况
7.2.2 工程方案
8 洪泽湖典型退圩还湖区湖滨带修复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8.1 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8.2 典型退圩还湖区湖滨带修复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8.3 退圩还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效果评价
8.4 洪泽湖典型退圩还湖区湖滨带修复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9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