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生态正义是风景园林学科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1.2.2 城乡绿地的生态正义布局将助力国土空间规划
1.2.3 城乡绿地模拟与预测技术将助推智慧城市发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2 生态正义价值观
2.1 生态正义概念辨析
2.2 生态正义的价值内涵
2.3 生态正义的基本类型
2.3.1 代内生态正义
2.3.2 代际生态正义
2.4 生态正义的社会实践
2.5 国内外城乡绿地布局的价值观
2.5.1 游乐价值观
2.5.2 生态价值观
2.5.3 公平价值观
2.5.4 正义价值观
2.6 国外城乡绿地规划的生态正义观研究进展
2.6.1 研究概况
2.6.2 文献数据分析
2.6.3 研究热点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城乡绿地布局的理论与实践
3.1 城乡绿地概念界定
3.1.1 绿地
3.1.2 城市绿地
3.1.3 城乡绿地
3.2 游憩学导向下的城乡绿地布局
3.2.1 公园运动与公园系统
3.2.2 田园城市
3.2.3 公园城市
3.3 生态学导向下的城乡绿地布局
3.3.1 城市生态学导向下的生态网络布局
3.3.2 景观生态学导向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
3.4 地理学导向下的城乡绿地布局
3.4.1 自然地理学导向下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
3.4.2 人文地理学导向下的城乡绿地发展模拟
3.5 形态学导向下的城乡绿地布局
3.5.1 点、线、面布局
3.5.2 基于图式语言的生态空间布局
3.6 气象学导向下的城乡绿地布局
3.7 防灾学导向下的城乡绿地布局
3.8 社会学导向下的城乡绿地布局
3.8.1 开放空间优先布局
3.8.2 基于社会公平的绿地布局
3.8.3 多功能协同布局
3.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城乡绿地布局的影响因素探析
4.1 基于文献计量的城乡绿地布局归因理论分析
4.1.1 文献计量概况
4.1.2 城乡绿地布局的自然影响因素
4.1.3 城乡绿地布局的人文影响因素
4.2 基于GeoDetector的城乡绿地布局归因实证分析
4.2.1 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基本原理
4.2.2 研究区概况
4.2.3 数据获取
4.2.4 日照市主城区统计数据的空间化
4.2.5 日照市主城区空间数据的类型化
4.2.6 日照市主城区绿地布局归因分析
4.3 城乡绿地布局主导因素讨论与应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生态正义对城乡绿地布局的影响机制
5.1 生态正义对城乡绿地布局的价值驱动力
5.1.1 公平性
5.1.2 补偿性
5.1.3 继承性
5.2 生态正义对城乡绿地布局的影响逻辑
5.2.1 平等分配城乡绿地资源
5.2.2 平等履行城乡绿化义务
5.2.3 合理分担城乡生态损害赔偿责任
5.2.4 正当保护与修复城乡自然生境
5.3 生态正义视角的城乡绿地再分类
5.3.1 分类方法论
5.3.2 国内外城乡绿地分类概况
5.3.3 生态正义视角下的城乡绿地分类
5.4 生态正义对城乡绿地布局的作用路径
5.4.1 游憩型绿地的生态正义布局路径
5.4.2 反哺型绿地的生态正义布局路径
5.4.3 补偿型绿地的生态正义布局路径
5.4.4 保育型绿地的生态正义布局路径
5.5 生态正义对城乡绿地布局的影响机制
5.6 生态正义驱动下的城乡绿地布局原则
5.6.1 以普惠公平为前提
5.6.2 以开放系统为目标
5.6.3 空间上全覆盖
5.6.4 时间上可持续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城乡绿地布局的模拟预测模型
6.1 城乡绿地布局的模拟预测模型比较
6.1.1 标准元胞自动机模型(CA模型)
6.1.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CA模型(ANN-CA模型)
6.1.3 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模型(FLUS模型)
6.2 基于生态正义约束规则的FLUS模型
6.2.1 生态正义约束规则
6.2.2 模型结构
6.2.3 模拟数据准备
6.2.4 模拟步骤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生态正义导向下的城乡绿地发展预测
7.1 日照市主城区城乡绿地发展模拟与预测
7.1.1 日照市主城区城乡绿地数据库构建
7.1.2 日照市主城区用地需求预测
7.1.3 日照市主城区用地适宜性概率计算
7.1.4 日照市主城区绿地发展模拟与精度验证
7.1.5 日照市主城区绿地发展多情景预测与结果分析
7.1.6 生态正义导向下的日照市主城区绿地发展策略
7.2 济南市行政区城乡绿地时空变化与发展预测
7.2.1 济南市概况与研究数据来源
7.2.2 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模型)
7.2.3 济南市城乡绿地变化特征分析
7.2.4 济南市城乡绿地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7.2.5 济南市城乡绿地发展预测
7.2.6 济南市城乡绿地发展策略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结论与展望
8.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