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书为美国汉学家、艺术史研究学者倪雅梅教授关于5至8世纪龙门石窟造像及供养人的社会、文化、政治关系的著作。以小见大,读者可由此切入了解北魏至初唐的中国历史与社会。
2. 对读者感兴趣的人物作了专题讨论,如北魏胡太后;对唐高宗和武则天捐资建佛,对卢舍那佛像是否仿刻武后等热点问题亦作出了独到分析。
3.重新诠释了龙门石窟与中国中古史之间的关系,且超越了一般艺术史研究的讨论范畴,不仅在西文学术圈具有开创意义,这样的研究方法在中国、日本学界中也不多见。
4.以敦煌石窟艺术为代表的石窟热潮近年来在国内颇为兴盛,该书从供养人角度,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石窟艺术及其历史背景的窗口。
5.西方学者有历史研究通俗化写作的传统,本书亦不例外,并配有近百幅插图,真正图文并茂,可读性很高,专业性、通俗性俱佳,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艺术史类读本。
本书主要以龙门石窟题记中呈现的供养人信息及其造像活动为线索,讨论了北魏至唐代佛教造像活动与政治的关系。其中涉及北魏皇帝与佛教信仰的关系,皇帝造像活动的社会和精神功效,造像题记的叙述与供养人身份、性别的联系,不同造像以及唐代皇室成员(特别是唐高宗和武则天)造像活动与其政治利益诉求的关系,以及皇帝身边宦官的捐资造像行为,等等。作者梳理了窟龛内部结构和外围信息,以理解供养人开凿造像的目的,通过供养人来了解龙门石窟。
关于动机的问题
选择卢舍那作为像龛的主像,在龙门是前所未闻的,因此这个造像选择对于供养人来讲一定有很特别的意义,但是目前主流的理论忽略了卢舍那造像本身的宗教意义和功能,而断定造此大龛纯粹出于政治目的。尽管造像铭文中很明确地说卢舍那像龛是由皇帝发起开凿,皇后捐出了自己的脂粉钱以协助,但是一些学者坚信该龛的原始供养人就是武后。1970年在龙门石窟文物保管所工作的宫大中坚持认为“大像龛的创建,是由执掌国柄的大唐天后——武则天作后台的”。他写道,“武则天利用佛教,不惜劳民伤财”,说她“大规模地修庙宇、开石窟、造大像,为她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他强调武后开凿这个大像龛是为了自己政治和宗教的荣耀,并认为卢舍那像是仿照武则天的肖像而造。传统的观点认为佛和菩萨都是男性,宫大中声称这尊造像一反佛教传统惯例,自出机杼地采用了女性的外貌特征来塑造佛像。他又指出太平公主被描述成“方额广颐”,武后和太平公主相貌相似。所以,武后的面貌可以说“与大卢舍那佛的形象特征几乎完全吻合。因此,可以说大卢舍那佛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写照,或者说就是武则天的模拟像”。
20世纪80年代,宫大中的这种说法也被其他学者阐释过。李玉昆断定卢舍那像龛就是由武则天出于政治目的发起开凿的,而张乃翥认为武则天有意识地利用佛教、佛教机构以及佛教工程来神话自己,并且自她在655年被封为皇后起,就开始了这一事业。7世纪70年代在龙门将卢舍那作为自我表征是武则天早期政治和宗教手段的第一步,此后,她于693年宣称自己为转轮王,694年又自号“慈氏”,即弥勒,至此,她利用佛教舆论的手段达到了顶峰。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的冈田健写到,武则天利用皇帝的名义颁发诏令开凿卢舍那像龛,她对该项工程中的经济支持是她篡夺政治权力计划的一部分。
温玉成对这种说法持质疑态度,他认为卢舍那像龛就像铭文所说的那样,是由高宗皇帝发起的。他进一步驳斥了卢舍那佛是武则天肖像以及武则天是像龛开凿的“实际后台”的说法。他首先指出,造像铭文明确说卢舍那像龛是高宗皇帝所造,而武后仅仅资助了钱财。其次,此龛完工于武则天封为皇后不久,她不可能超越唐高宗去突出自己,把佛像搞成自己的形象,从而考验丈夫对她的信任。她为什么,又怎么可能将皇帝为了身后功德所做的造像变成自己的“模拟像”呢?最后,温玉成认为发生臆断的原因是“方额广颐”是差不多所有佛像的共同特征,因为佛像的“八十种好”之中就有“额广平正”,这与太平公主没有关系。由此,他质疑宫大中将描述太平公主及她母亲外貌的语句与卢舍那佛脸庞进行对比的论证方法。
这样并不是说武后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在采取措施的时候会有任何保留。毋庸置疑,唐高宗于683年去世之后,武后不让她的儿子们掌权,通过布置眼线、告密举报、冤案谋杀等手段控制上层官僚。690年她登上皇位,改国号为周(690—705),此后她的自我扩张意识变得愈加堂皇,直至宣称自己为转轮王和弥勒。虽然在她向权力顶峰攀爬的过程中,表现出中古时期为夺取皇权所必需的、不合乎道德要求的野心(例如唐太宗在这种野心的支配下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哥哥),但是她获取皇权的道路有着明显不同的阶段。最初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在成为唐高宗的嫔妃之后,开始踏上夺取皇权的征途。然后她陷害、取代并谋杀了王皇后,并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655年她被立为皇后,而那些反对立她为皇后的官员,诸如褚遂良、长孙无忌则被贬官,并死于流途。
在这场政治角逐中,武后扮演着辅佐高宗的角色,但实际上是和他平起平坐的,从655年至683年,她的目标是通过消灭政敌使自己和高宗并驾齐驱。从664年开始,宫廷诸事实际是由坐在皇帝背后垂帘听政的武后定夺,“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666年正月初一,高宗同男性官员登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向天地宣布他治下的成就,在此场合,皇后带领一组女官升坛行亚献。当670年干旱和其他灾难肆虐时,武后请求避位,以代替皇帝赎罪。674年,她上表十二条,提出在全国实行革新。除了反对大肆扩建宫室和加重徭役,又倡导广泛研习道家经典《道德经》。最后一条明显意在表达对皇帝个人信仰的支持,以及拥护李氏皇室与道教的联系。就像巴瑞特(T. H. Barrett)曾经说的:“她在婚姻的过程中已经学会协调家庭、国家和宗教的利益。”
对于皇后而言,用私人钱财“助”捐皇帝的工程是合宜的,但不能动用国库资源发起工程。例如北魏时期的胡太后,因为她使用国库钱财来支持她的佛教工程而备受臣子诟病。相反,隋代萧皇后的做法就可以接受。当隋炀帝视察房山石经的时候,皇后的弟弟萧瑀相伴。返回宫廷之时,他“以其事白后,后施绢千匹,余钱物,以助成之。瑀亦施绢五百匹。朝野闻之,争共舍施。故菀得遂其功”。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隋代皇室的旁支宗亲,尽管她和自己的女儿同萧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萧皇后的做法对她们来说依然是母族应当效法的榜样。确实,从655年至683年,武后一直持守这种定位,坚持“助”成皇帝的工程。例如659年,“唐高宗敕中使王长信与内道场僧智宗等请迎法门寺佛骨舍利。第二年,迎舍利入东都大内,皇后武则天造金棺银椁九重供养。高宗赐巨资庄严真身宝塔及寺宇”。将佛舍利迎入洛阳究竟是皇帝还是皇后的主意,我们无从探知,但是我们可以确信,皇后采取的公共姿态是支持她丈夫主导的工程,并且用私人财产资助她自己的工程。例如在670年,当武则天为纪念自己的亡母而修建寺院时,她动用的就是自己的资产。
卢舍那佛像是武则天的肖像吗?佛像理想、庄严且圆润的脸庞呈现出“女性”的特征,甚至那神秘莫测的表情,能够使人想到这位冷酷无情的篡位者。这个观点具有吸引力,可能是因为当我们看见这张7世纪的面容时,由其面部特征就能想到那个以自己的名义统治中国的唯一女性。然而,巨幅肖像出现的时间似乎和她晚年所获得的权力声誉是匹配的,但是她在向权力顶峰攀爬的时间,也是像龛建造的时间,与她所追求的角色是不相符的。当皇帝在世时,武则天的每一个公众行为所表示的姿态都是为了辅佐好皇帝。672年,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皇后有篡夺皇位的意图,也没有证据表明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需要神化自己(就像她在694年才会做的那样),因此,认为卢舍那像是根据武则天的特征而塑造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中文版序
导 言
第一章 皇帝即如来
第二章 造像果报
第三章 造像费用的修辞
第四章 孝道政治
第五章 震旦护法
第六章 脂粉钱
第七章 卫星窟
第八章 为了个人的救赎
结 语 龙门后话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