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FAA道面设计方法的起源
1.1.1 柔性道面设计方法
1.1.2 刚性道面设计方法
1.1.3 小结
1.2 FAA道面设计方法的演变
1.2.1 道面设计方法演化进程
1.2.2 传统道面设计方法
1.2.3 自成体系的设计方法
1.3 足尺试验概述
1.3.1 基本概念与模型
1.3.2 足尺试验的基本方法
1.3.3 足尺试验的实质与局限
1.3.4 足尺试验的技术特点
1.3.5 足尺试验的实施步骤
第2章 覆盖率与疲劳损伤累积因子
2.1 覆盖率
2.1.1 6D中的覆盖率
2.1.2 基于峰值响应的覆盖率
2.2 疲劳损伤累积因子CDF
2.2.1 疲劳损伤累积因子CDF的计算
2.2.2 不同机型交通量的转化
2.2.3 CDF与SCI
第3章 基于疲劳损伤的道面设计方法
3.1 道面设计要素
3.1.1 道面功能性寿命与结构性寿命
3.1.2 交通量
3.1.3 土基
3.1.4 道面结构层组合
3.1.5 防冻抗冻要求
3.1.6 压实度设计
3.2 新建道面设计方法
3.2.1 柔性道面设计方法
3.2.2 刚性道面设计方法
3.3 加铺层设计方法
3.3.1 刚性道面上的水泥混凝土加铺层设计方法
3.3.2 刚性道面上的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
第4章 道面等级号评价方法
4.1 道面承载力通报的ACN-PCN方法
4.1.1 DSWL法
4.1.2 评价机型法
4.1.3 三种方法计算结果对比
4.2 ACR的确定
4.2.1 相关概念与条件
4.2.2 ACR算例
4.3 道面PCR评定方法及应用
4.3.1 道面承载力评价的反向设计原理
4.3.2 道面PCR的通报格式
4.3.3 道面PCR的技术评定方法
4.3.4 道面PCR的经验评定方法
4.3.5 超载运行规则
第5章 柔性道面足尺试验
5.1 柔性道面破坏试验
5.1.1 试验段结构与荷载
5.1.2 柔性道面破坏过程
5.1.3 柔性道面失效模式与机理
5.2 柔性道面疲劳方程
5.2.1 两种柔性道面疲劳方程
5.2.2 FAARFIELD2.0中的柔性道面疲劳方程
5.2.3 沥青混合料疲劳方程
5.3 长寿命道面试验
5.3.1 试验段结构与传感器布设
5.3.2 力学指标与沥青面层厚度临界值
5.4 柔性道面超载试验
5.4.1 试验段结构与荷载
5.4.2 超载对沥青面层的影响
5.4.3 超载对粒料和土基的影响
第6章 刚性道面足尺试验
6.1 板角翘曲与top-down型开裂
6.1.1 CC1试验
6.1.2 翘曲的进一步验证
6.1.3 水泥混凝土板表面拉应力与top-down型开裂
6.2 刚性道面的疲劳方程
6.2.1 CC2试验
6.2.2 刚性道面疲劳方程
6.3 疲劳破坏过程的分阶段验证
6.3.1 CC8 S/F试验
6.3.2 疲劳寿命的分阶段验证与影响因素
6.3.3 设计程序验证
6.4 超载试验
6.4.1 试验段结构及超载的确定
6.4.2 超载对道面结构的影响
6.5 接缝性能对比试验
6.5.1 试验过程
6.5.2 接缝的传荷表现
6.5.3 接缝传荷效率LTEδ、接缝传荷能力LTδ、接缝刚度kj,三者的关系
第7章 刚性道面上的水泥混凝土加铺层足尺试验
7.1 加铺层足尺试验过程
7.1.1 CC4试验
7.1.2 CC8加铺层试验
7.2 试验结果分析
7.2.1 加铺层SCI模型(曲线)验证
7.2.2 基层板有效模量验证
7.2.3 对缝与错缝的表现
7.2.4 加铺层底脱空的发展
第8章 刚性道面上的沥青加铺层足尺试验
8.1 反射裂缝形成机制
8.1.1 反射裂缝的成因
8.1.2 反射裂缝的类型
8.1.3 相关物理参数和指标
8.1.4 温度变化对反射裂缝的影响
8.2 反射裂缝的足尺试验模拟
8.2.1 温度诱发机制的试验原理
8.2.2 试验设备
8.2.3 试验温度
8.2.4 数值仿真模拟
8.2.5 室内试验
8.2.6 传感器和试验装置校验
8.2.7 位移加载方式
8.3 试验结果分析
8.3.1 裂缝萌生部位与扩展速率
8.3.2 断裂与能量耗散
8.3.3 应变释放夹层
8.3.4 反射裂缝开展的唯象学模型
8.3.5 加铺层厚度对反射裂缝的影响
8.3.6 剧烈降温的影响
8.3.7 基于反射裂缝的疲劳寿命预估模型
8.3.8 室外试验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