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一個無人不曉的詞,但很少有人知道姓與氏含義不同,來源各異。少數人雖然知道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三代之後,姓氏合二马一,又有誰知道我國遠古只有氏而無姓?姓是周武王克商以後,分封三恪二王和其他一些著名氏族的特殊稱號,是姬周安撫、穩定時局,結交、聯姻異族的政策和策略。姓是特定歷史下的產物,隨著姬周的滅亡而與氏合二為一,合稱姓氏,混而不别。所以,歷朝歷代積澱下來的姓氏雖超過三萬,而真正的古姓卻不滿五十。揭開歷史的谜底,讓你知道自己的姓和氏。
避諱與每個人的名相關。今人知道名字是一個人有别於他人的稱謂,卻少有人知道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名與字含義不同卻又有聯繁,古人的字是他本名的另一種表述,是他本人的品德表徵,這就是所謂“字以表德”。古人二十而取字,所謂“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在堂皇的“敬其名也”的背後,其實就是要諱其名。爲什麽要諱名?表面看來是周代禮制的規定,實質卻受到遠古先民珍名心理的支配。珍名心理與巫術有關,先民將個人名字視爲身體的一部分,一旦被人知曉,便可能危及自身,所以必須珍視保護,另取一字,以代其名。避諱由宗法推衍到社會,於是產生稱謚號、稱官職、稱廟號之種種避諱方法,形成中國古代特殊的稱謂系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