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从人类始祖到日月之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是由伏羲、女娲兄妹相婚而生,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制作和食用熟食,创制八卦等。又传说女娲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治理洪水等。
在佛经中,伏羲、女娲却成了阿弥陀佛的从属菩萨,也是创造日月星辰的菩萨。在天地初开之时,没有日月星辰,人类生活在黑暗之中,于是阿弥陀佛便派遣他的两位菩萨,一名宝应声,一名宝吉祥,即伏羲、女娲前往第七梵天处取来七宝,创造日月星辰二十八星宿,以照天下,并定春、夏、秋、冬四季。显然,这是佛教对中国神话中伏羲、女娲兄妹相婚创造人类故事的抄袭与篡改。
莫高窟第285窟东披绘的便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画面中,摩尼宝珠两侧的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头束鬟髻,着交领大袖襦,披长巾;胸前圆轮中分别画金乌、蟾蜍,象征日月。伏羲一手持矩,一手持墨斗;女娲两手擎规,双袖飘举。他们在此已由人类始祖逐步演化为日月神(图1)。
将中国神话人物改造为佛教人物,是适应佛教发展的需要。而将相关人物绘人佛教石窟之中,还在洞窟中描绘了风、雨、雷、电、飞廉、开明、乌获等众多的中国传统神话的神灵,显然是为佛陀营造一个既能传授佛教思想,又适应中国本土风俗和审美心理的道场。所以,这类壁画出现在西魏时期也绝不是偶然。长期以来,外来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为了争取皇帝的支持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相互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佛教努力吸收儒、道思想以及中国的神话传说,并把儒、道祖师以及中国传统的神话人物都置于佛教的从属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中,要将伏羲、女娲分别绘在摩尼宝珠两侧,并在其胸部佩上日月标志的原因。
从人类始祖到日月之神,似乎提升了一个级别,不过这是明升暗降,因为日月之神不仅是阿弥陀佛的部属,同时还被帝释天以及四天王管辖。而人类始祖之“始”字,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他的一切都位列其后。
女娲,从人类始祖到日月之神,反映了佛教进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相互磨合、交融的真实情况。
“天姿掩霭,容颜绝世”的西王母
西王母又称金母、九天元女,传说中居于西边的昆仑山,最早“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曾是统管刀兵瘟疫的凶杀之神,后来演变为雍容和平、头饰大花髻、身穿汉式大袖袍、年约三十、“修短得中,天姿掩霭,容颜绝世”的美人,成了统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的道教女仙。
西王母和东王公是我国流传已久的神话人物。东王公又叫东王父、东公、木公,即周穆王,传说中最早居于“东荒山”的一个“大石室”中,“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后来成了道教的“扶桑大帝,冠三危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居于云房之间,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仙宫,皆尊其命而朝奉翼卫”。
关于东王公和西王母的故事,在《春秋左氏传》中已有记载,说周穆王西巡,造父为他驾车,“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见西王母”,并于瑶池宴请西王母,送给她玄圭白璧和大量丝绸。宴席上互相唱和,“乐而忘归”。最后二人还在歌谣中抒情感怀,许诺以后再相会。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