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一战,欧洲之殇,举世皆知。可是,中国在这场大战中的牺牲身影久被遗忘。
作为企鹅中国特辑纪念一战百年之作,本书聚焦20世纪初叶一战中有关中国但鲜为人知的风云变幻,再现从东亚返归西欧参战的欧洲人,以及中国人约14万奔赴法国、比利时等欧陆战场,约20万在俄国支援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华工经历。
彼时,青岛竟是一战在东亚的唯一战场,当上海的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回国参战,欧战中的华工也天真地期待着结束一战、实现和平共赢的新生活。
可是,内有政治动荡、复辟闹剧,外有东方形象的世纪偏见、巴黎和会的列强背叛,前线战场则有华工被俘的战俘营,后方工段亦有喝沼泽水、吃黑面包的沙俄苦旅,遥远的中国真是举步维艰。
一战百年后的今天,久已走出刺鼻灼目的硝烟,可遗忘一战之中国人,难道不等于背叛百年前我们共有的历史吗?
★ 青岛之围:1914年青岛一役塑造了一段传奇历史,于今仍有回响。考虑到经济和战略的重要性,中日两国关系不仅对自身而言意义重大,而且在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00年前的那场大雨中,发生在山东半岛的青岛一役于我们这个时代仍具有相当的意义。
★ 华工军团:中国工人参与这场历史上惨烈的战争,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利益。他们被派到法国去,是出于中国参战会得到回报的预期,可是各大战胜国没有给予中国减少庚子赔款的待遇,也没有理睬北京对终止殖民特权的要求。
★ 从沙皇铁路到红军:我们这个工段上,斫树做道木,抬土筑路基。每天从早晨7点钟一直干到晚上7点钟,要干12个小时。吃的就更坏了,起先还能吃点馒头,后来就只有黑面包了。吃的水是从沼泽里挑来的,发黑色。沙皇政府根本不顾我们的死活。生病的人还要被逼着去抬枕木,搬石头,许多人就是这样连病带累地给折磨死了。
★ 为上海而战:1914年,上海迅速卷入战争中,并且相对较早地为这场耗资巨大的战争流血牺牲。渐渐地,上海英国人被迫承认他们需要遵从国家意志,因为官员、战争的“狂热者”和其他一些人挥舞着战时立法的新型国家机器,向上海英国人高谈阔论、拼命叫嚣,让他们向英国国王和帝国履行义务,为正义的事业献身。很多人已经准备开打了,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又引起了英国人对德国人的憎恨,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觉得很难处理好自己的立场。战争开始之后,世界变得非黑即白,而上海之所以繁荣,就是因为它一直处在灰色地带里,那种模糊不清的关系正是上海繁荣的基础。
★ 巴黎的背叛:1918年11月,中国外交代表团在离开北京前往巴黎之前,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几乎完全是史无前例之举。他们概要介绍了目标和怨愤、期望和抱负。这些满怀希望的人是谁,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他们怎样遭到了背叛,这一背叛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些就是本章要讲的故事。
★ 北洋政府的交易与失望:在批评中国运送劳工协助协约国的同时,德国还谴责中国政府冒昧地向德国提出威胁。可是,德国却罔顾了一个事实:一艘从中国前往法国的船只在途中被德国的潜艇击沉,当时船上700多名前往法国的中国劳工因此丧生。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德意志和奥匈帝国宣战。中国于3月14日正式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但是紧接着中国与相关方进行了疯狂的谈判、承受着来自协约国的施压并经历了激烈的国内斗争,5个月后才追随美国的脚步加入战争。
★ 伦敦东方人区:《星洲查记》的地点设置可谓与查尔斯·狄更斯、阿瑟·柯南·道尔和奥斯卡·王尔德等人代表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传统一脉相承。在这方面,罗默和伯克想必饱读各类或纪实或虚构的文献。正是它们构成了19世纪伦敦东区和零星分布其间的华人居民的形象。
第一章 青岛之围
第二章 华工军团
第三章 从沙皇铁路到红军
第四章 为上海而战
第五章 巴黎的背叛
第六章 北洋政府的交易与失望
第七章 伦敦东方人区
本书娓娓讲述了一战与中国的精彩故事:一战战火如何烧到中国;中国人在一战期间如何以工代兵,14万中国男儿共赴西线战场,拯西方文明于水火!战后和平会议上,列强面对中华民族全力寻求加入国际社会、成为平等一员的诉求时,又是如何口是心非、落井下石;以及西方社会当时是如何歧视和敌视中国人的……
一战之后的中国和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战也许就是这些变化的元点和起点。这本小书可以指点迷津、发人深省!值得所有中国人一读。
——徐国琦(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