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学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多门学科的开创者,被誉为“生物学之父”“动物学之父”。公元前384年(具体生辰不详),生于古希腊卡尔息底斯的斯塔基拉(Stagira,Chalcidice,Greece);公元前322年3月7日,卒于马其顿帝国的埃维亚岛(Euboea,Macedonian Empire)。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自幼对自然科学饶有兴趣。16岁时,亚里士多德的父母先后去世,于是他离幵家乡赴雅典求学。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跟随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学习长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幵。其间他深受柏拉图器重,曾赞誉他为“学园之灵”。在学习期间,亚里士多德对导师柏拉图格外尊重,但却不是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柏拉图的权威观点。他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他科学质疑精神的*高体现。
动物学是亚里士多德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对450余种不同动物进行了分类研究,将它们分为有红色血液动物和无红色血液动物两大类。有红色血液动物分为胎生四足兽类(包括全部哺乳动物)、卵生四足类(包括爬行类和两栖类)、鸟类和鱼类;无红色血液动物分为软体动物类(相当于现在软体动物中的头足类)、软甲动物类(相当于现在的甲壳类)、介壳动物类(相当于现在的有壳软体动物)和虫类(包括现在的昆虫纲、蜘蛛纲、多足纲)。该分类系统沿用了近两千年。此外,他亲自对50余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是胎生,用肺呼吸,并旦观察了鲨、鸟、蛙等动物卵的发育过程,记述了多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写下了《动物志》(Hfs-tory of Animals)、《动物之构造》(Parts of Animals)、《动物之运动》(Movement of Animals)、《动物之生殖》(Generation of Animals)等著作。由于亚里士多德采用观察和比较解剖的方法研究动物,掌握了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并旦通过对经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大大推进了动物学研究的发展,因此被誉为是“动物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是典型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研究涉及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物理学、医学、心理学、历史、自然史、数学、修辞学以及生物学等诸多领域,据说他的著作多达156部、550卷。目前留存下来的规模庞大的《亚里士多德全集》(Corpus Aristotelicum)也只是他全部作品的1/5-1/4。其涉猎范围之广,迄今无人能出其右。
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不在于其科学观点的正确与否,而在于他开创了科学的世界观。亚里士多德首次尝试采用实证的方法(而不是思辨和臆测的途径)研究自然科学,开启了西方科学的大门。霍金曾说,科学的诞生、文明的诞生,恐怕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亚里士多德;所有的科学家中,亚里士多德占据的功劳比例或许是*多的。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博学的人物。黑格尔也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迄今*多才、*渊博、*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
卡尔 林奈
卡尔 冯 林奈(Carl von Linnaeus),男,瑞典博物学家,现代生物分类学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生于瑞典斯莫兰的拉舒尔特(Rlshult,Smaland,Sweden);1778年1月10日,卒于瑞典乌普萨拉的哈马尔比(Hammarby,Uppsala,Sweden)。
林奈自幼十分喜爱植物,17岁时便阅读完了当时欧洲几乎所有的植物学研究文献。自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和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学习。大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1735年,林奈去荷兰哈尔德韦克大学(Harderwijk University)继续深造,并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林奈花了3年时间周游欧洲各国,这期间他的学术思想曰益成熟。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在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潜心研究植物和动物分类学,直到去世。
欧洲大航海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许多学者远涉重洋,从各大洲采集回来许多动植物标本。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标准,每个发现者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命名所发现的动植物,造成了当时动植物名称的混乱不堪。林奈*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完善并推广了双名法[*早由瑞士植物学家加斯帕尔 博安(GaspardBauhin)和让 博安(Johann Bauhin)在16世纪创立],统一了动植物命名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了动植物命名的混乱局面,大大促进了科学分类学的发展。林奈于1735年首次出版了《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版,仅12页),著名的“植物24纲”分类系统就是在这里首次发表的。《自然系统》经过多次增补和修订,在1758年出版了第10版(巳扩展至1384页,包括采自世界各地的4400种动物和7700种植物)。《自然系统》第10版的出版是生物命名法规走向系统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宣布将1758年1月1曰定为生物“命名法”的起始时间点,并规定该时间也是《自然系统》第10版的正式出版时间。在此前命名的物种,哪怕符合命名要求,也被宣布无效[但是卡尔 克菜克(Carl Clerck)1757年出版的《瑞典的蜘蛛》(Aranei Suecici)中的物种名称除外]。在《自然系统》第10版中,林奈提出采用“双名法”对动植物进行命名,即每个物种学名由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种本名)。属名由拉丁化的名词形成,首字母须大写;种加词是拉丁化的形容词,首字母不大写。通常在种加词的后面加上命名人及命名时间,如Homo sapiens Linnaeus,1758(智人)(林奈不仅正式命名了智人,而旦根据动物命名法规规定,林奈的遗体被作为该物种的模式标本)。同时林奈还提出将生物按照界、纲、目、属和种的分类阶元进行归类(当时尚无“门”和“科”级阶元,后经世人扩充将生物的分类阶元分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7个等级)。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林奈仅划分出了两个界一植物界和动物界。他将动物界又分为哺乳纲、鸟纲、两栖纲、鱼纲、昆虫纲及蠕虫纲等。林奈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生物都统一在了自己的分类体系中,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一“上帝创造,林奈整理”。此外,林奈还命名了超过一万种的动物和植物,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林奈一生编写了180多部科学著作,其中代表作包括《自然系统》(第10版)(1758年)、《植物种志》(Specie Plantarum)(1753年)、《瑞典动物志》(Fauna Suecica)(1746年)、《瑞典植物志》(Flora Suecica)(1746年)等。林奈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于1788年在伦敦建立了林奈学会,他的手稿、日志和搜集的动植物标本都保存在该学会。由于自幼受宗教根深蒂固的影响,林奈坚信上帝创造万物,认为物种自上帝创造出来后始终是不变的,但是到了晚年他的观点有所改变。在176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12版)中,林奈删去了有关“种不会变”的论述。威廉 斯特恩(William Stearn)的一句话精确概括了林奈的工作价值:他所处的时代,科学孜孜不倦地寻求着对世界的解释,无数发现随之不断涌现。而在对生命世界的描述上,林奈不懈的努力为使现代动植物分类和命名成为国际通用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