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间乐土:江南日常生活风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325933
  • 作      者:
    吴中博物馆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
收藏
编辑推荐

1. 口碑良好  本书内容脱胎于吴中博物馆2021年度特展《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在展出期间,备受媒体关注并获观众好评。

2. 内容专业  本书作者为吴中博物馆,通过书画、碑刻拓片、历史地图、建筑构件、营建工具等进行呈现,勾勒出江南日常生活风貌,其中不乏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和图片。

3. 阅读方式便捷  每一章节附有相应内容的二维码,读者可以扫码观赏数字江南。

4. 四色印刷,图片周详  本书配以近二百幅图片,不但有分解图、剖面图,还有实景图、航拍图,令读者有身临其中之感。


展开
作者简介

吴中博物馆位于江苏苏州,坐落于澹台湖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国保单位宝带桥南侧。吴中博物馆定位于“高水平、有特色的区域文化综合体”,打造“领先的吴文化展示、研究和学习平台”。通过“考古探吴中”与“风雅颂吴中”基本陈列,多维度、全方位阐释吴地万年文化。逐步构建起的“江南文化”“中国文明”“亚洲文明”展览体系,与基本陈列一同承载文化展示、文化研究、社会教育、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

展开
内容介绍

明代文人唐寅曾有诗描绘江南吴地:“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本书主书名便取自该诗句。本书聚焦于江南吴地的文化遗产、建筑遗迹,以及历史城镇、历史村落和水陆交通网络,通过书画、碑刻拓片、历史地图、建筑构件、营建工具等进行呈现。书稿分为“序章”“自得”“自适”“自如”“自在”等章节,解析江南吴地在历史时期(特别是宋至清代)的城乡空间、社会生态与文化面貌,更多地关注千年来吴地的日常生活风景,呈现吴地每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吃饭、饮水,到日常起居、读书、耕作、出行,乃至物资与产品的流通,婚丧嫁娶、礼拜祭祀、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

每一章节附有相应内容的二维码,读者可以扫码观赏数字江南。


展开
精彩书摘

《回望 砖雕门楼》

       “砖雕门楼”,是吴中宅院的精华部分,是最醒目、最独树一帜,同时也最为矛盾的部分。它的色彩,完全是素淡的灰砖黛瓦;但它的雕镂镌刻却极尽华丽、细致入微。它的视觉焦点不在雕刻,而在其榜书文字。它的文字,往往是四字格言,凝练宅主平生志业;然而镌有文字、砖雕的这一立面,却深藏在院落内侧,不轻易为外人看见,只有受邀的访客才能有缘一见。这种设计模式的背后,是吴人的文化性格。

       如果我们把进入宅院的方向称为“内”,走出宅院的方向称为“外”,那么,砖雕门楼最常出现的位置,是一座宅院正厅外正对着的墙壁。换句话说,正厅的门是向外开的,而砖雕门楼的门却是向内开的。

       砖雕门楼的造型,像是一座浮在墙上的小亭子。它有自己的屋脊、屋檐、斗拱、梁枋、匾额,底下像有立柱支撑,立柱之间开门。这些建筑构件,虽然是砖雕泥塑而成,但它的细节造型,看起来与木制建筑没有太大的区别。

       砖雕门楼的源头,可能是门罩。所谓的“门罩”,是在墙门的门框上方,安装砖质、石质或者木质的横枋或者屋檐,能起到防雨的作用。吴中现在还有一些明代的门罩存世。它们的造型比较朴素,最多只是略施砖雕,摹仿木构;尺寸也不太大,高度将将能遮住门框,很少有能高出墙头的。门罩有向外开的,也有向内开的。有时,正厅面对着的墙,实际上是门厅(或其所附穿堂)的后墙,那么,就只有朝内一侧有门罩—因为朝外一侧位于室内部分。另一种情况是,正厅面对着的是一片独立的墙门,墙门外、墙门内都是天井院落。这时,内侧和外侧就都需要安装门罩了。这种情况下,内外门罩逐渐出现了分化。朝外的门楼,依然简朴、窄小,而朝内的门楼,镂刻日益精细,层次日益复杂,技法日益多样,特别是规模日益扩大、日益增高,乃至高逾墙头,几乎是个半独立的楼阁了。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砖雕门楼。

       砖雕门楼的繁复化、精细化,有其渊源可循。江南自古就是陶器产地。五代至北宋初年建立的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内部还保存着堆塑的牡丹、卷草、湖石图案,这是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堆塑装饰。堆塑,是砖雕艺术最重要的手法之一。早期的砖雕,大多采用堆塑,后来才流行先烧砖、后雕刻的做法。吴中又是中国塑像艺术的重镇,甪直保圣寺、东山紫金庵的罗汉像,都是保存至今的大手笔。可以想象,在明代的吴中,一定有着许多擅长砖雕、泥塑的匠人。这种发达、活跃的造型艺术,被吸收到建筑装饰之中,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这种内外砖雕的繁简之别,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原来,明清之际,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等因素,无论城镇还是乡村,都有不少人家,或者资产剧增,或者取得功名,总之,以不同的方式跻身中层甚至上流社会。随着资产的增加,人们自然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崇 栋宇,丰庖厨……任情而逾礼者,有之矣”。

       到清代,吴人更是“风俗奢靡,日甚一日”,不仅富裕阶层,“堆箧盈箱,不惜纨扇之弃置”;就连平民百姓,也能“美衣鲜服,饮茶听唱以为乐”,社会上下都形成了追逐时尚的气氛。衣着、饮食的风尚,每年,甚至每月都在推陈出新,建筑、雕饰的风向,自然也在迅速衍变。人们互相攀比,唯恐落后。所以,清代以来,特别是自清中期开始,吴地的砖雕门楼日益繁复,“竞尚华侈”,也在情理之中了。

既然砖雕门楼的兴盛,是吴人追求生活品质的产物,那么,为什么只加饰朝内一面,而面朝外侧的门楼,仍保持着简朴的形态呢?这是因为,虽然大家都在不断提升物质生活水平,但是,崇尚(至少是标榜)勤俭、朴素的风气,仍是吴地社会(至少是表面上的)的普遍共识。史载,至少在明初,吴江人还是“风俗淳朴,非世家不架高屋,衣服器皿不敢奢侈”;直到清代,奢华的风气只是在阊门、胥门一带的商业区最为流行,而在稍偏僻的地方,“娄、葑偏东南,其人多俭啬、储田产;齐门勤职业,习经纪,不敢为放逸之行”,算是古风犹存。另外,当时也有些有识之士,对日益奢靡的世风提出批评,认为“日新月异、自俭入奢,即自盛入衰之兆也”;有人从儒家角度出发,认为应当维持尊卑体统,“固当崇以体统,不谓僭滥之极”。总之,追逐物质享受,纵然已是全社会普遍的现象,但人们终究顾忌风评,不敢堂而皇之,尽量保持低调。所以《历年纪》说,松江有些人家,表面上看是“极小之户,济贫之弄,住房一间者”,室内却有名贵的桌椅、书画、茶具。这种矛盾的现象,正是明清吴人日常生活的缩影。

       清代中期,(内侧的)砖雕门楼趋于繁复、精致;当时已有文人对这一现象提出反思。钱泳《履园丛话》说:“吾乡造屋,大厅前必有门楼,砖上雕刻人马 戏文,玲珑剔透,尤为可笑,此皆主人无成见,听凭工匠所为而受其愚耳。”他主张,匠人不能“以涂汰作生涯,雕花为能事”,而应仔细考察建筑的格局、地形,“相题立局,随方逐圆”,让厅堂、书斋各有各的氛围,总之,住宅的雕饰,不能只依靠工匠的“老笔主意”,而应融会“主人之心思,工匠之巧妙”,沟通儒匠、浚发智巧,才能营造最理想的居所。

       不过,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看,这种砖雕门楼的不对称性,又恰恰说明吴地的宅主,开始以“人”的身份、“人”的审美,参与到建筑空间的构建中。我们知道,在中古以前,所谓的“门户”“门第”,最重要的作用不是用来观看、用来欣赏;而是用来区分尊卑等级、标识身份。一院之门、一宅之门,是否精致、典雅并不重要,只要它的“等第”足够高贵、“阀阅”足够尊崇,就足以使人倾倒。士族和庶人、官员和平民,都要在“门户”上做出显著的区分,至于时尚、审美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今天在其他地区,仍然能见到沿街敞开的气派的“高门大户”,就是这一风气的遗痕。

       而明清以来砖雕门楼的流行,似乎暗示着这种品第、尊卑的枷锁正在被逐渐打破。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当然,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只要财力允许,门楼的样式,可以完全由宅主决定。“纤巧烂漫”的豪华门楼、“宁朴无巧”的普通门罩,任君选择。比如李渔就主张,过度装饰有违美感,“张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简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于是,门户的繁简,从彰显身份等级的、外向的“功能元素”,渐渐转变为服务于宅主个人审美的、内向的“审美元素”。门户预设的“观众”,也不再是从外面路过的行人,而是门内居住着的宅主、造访的亲友。这种原先深藏在阀阅和材等之下的、对造型艺术的审美意识,这种居住空间不只是为向他人彰显品第而更应服务于居住者对空间之美的自觉,随着砖雕门楼的风靡而浮现于门庭之间。


展开
目录

导言 

追忆吴县—从村居、市镇与建筑说起 雍振华 

江南水乡古镇水上商贸网络体系 李新建 杨天驰 

附:何为吴县  

第一章 自得:我的厅堂 

一座典型的明清民居正厅剖面 凝德堂正厅剖面 

等待候鸟 砖雕 屋脊 瓦作

防火 风火山墙 观音兜 

营建 梁架贴式 

徘徊 轩架 

雕梁  月梁 腮嘴 梁垫 蜂头 蒲鞋头   

棹木 纱帽厅 枫拱 山雾云   

抱梁云 水浪机 花机  

第二章 自适:我的宅院 

一座典型的明清民居中路剖面 惠和堂中路剖面 

天井应该有多深 

回望 砖雕门楼 

登堂入室 带高差的民居 

村村皆不同 东西山民居比较  

第三章 自如:我的社区 

一座典型的吴县小镇的沿街立面 甪直古镇 

明月湾石板街 雨后穿绣鞋

停泊 埠头 

买米买菜 菜场 米行 

打烊 店铺 124 汲水 井亭 

打更  更楼 

浣衣 公共化的流动水源

登船 湾子 

拉纤 运河桥 

衣锦 衣锦还乡、光耀门楣的纪念性建筑  

第四章 自在:我的吴县 

枢纽 村镇的更新与生长  

访古 古迹 

烧香 作为村镇信仰中心性质的寺庙 

学手艺 手工业流派活动区域 

防疫 吴门名医遗迹 

观艺 民间演艺 

祷告 地区性的信仰中心 

游山 名山名胜 

怀古人 祠庙与墓庐 

对垒 战场遗迹 

赴国难 抗战与革命史迹 

看世界 维新者的足迹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