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中文版首次出版,补齐了前一版的删节。
★作者查尔斯·尼科尔曾获霍桑登奖和詹姆斯·泰特·布莱克传记奖,文笔细腻、可读性强、极富感染力。
★作者在本书中首次翻译和使用了大量原始手稿、笔记和最xin发现的文字记录,为读者还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真实而复杂的人生经历。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所有伟大艺术家中最神秘的一位,这位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和天才,在其逝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激发着人们的灵感和兴趣。这位文艺复兴巨匠背后的真实人生是怎样的?在他的传世作品和手稿中有着怎样的故事?查尔斯·尼科尔翻译了许多手稿、笔记和*新发现的文字记录,深入研究达·芬奇的各种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为读者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复杂世界中的伟大而平凡的人物,重建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人生经历和他身处的时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地。这是一部优秀而严谨的学术之作,也是一部通俗易懂、可读性极强、极富感染力的作品。
出生
500 年前,这里的环境和现在相比没有太大差别。站在托斯卡纳芬奇小镇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一如今日,几世纪农耕塑造的景观一览无余:沿河丛生的芦苇,细窄狭长的葡萄园,镶嵌在绿荫中的房子; 在它们之上是一片橄榄树,当这些橄榄树被微风吹拂时,会发出一种特别的闪光。橄榄树顺着梯田攀缘而上,朝着阿尔巴诺山的高地开始的那条变化多端、蜿蜒曲折的树木线拓展。高处的山坡被森林覆盖,森林里长满了野生松树、月桂树、土耳其栎和甜栗树。山里的农民将栗子研磨成面粉,有的农民如今仍旧这样做,甜栗树在当地也曾被称为面包树。
当时这里的一切或许有点杂乱。荒野和耕地的比例与现在不同,而且土地所有权的整体模式也不一样。但今昔景色基本一致,就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拼缀构图。在这图景的正中,在隐蔽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山腰上,坐落着芬奇镇,镇上成群的石头建筑簇拥着城堡和教堂这两座塔楼。从政治上讲,这里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前哨基地:从 1254 年起,这里就已是佛
罗伦萨的领地了。而在那之前的两个多世纪,此地隶属历任圭迪伯爵,就是他们在镇上建造了那个地标式城堡。从芬奇镇经由恩波利和蒙特鲁朴骑马前往佛罗伦萨,需要整整一天。这里的生活节奏缓慢,非常有乡村气息,依赖农耕,一打开窗户就是乡村景象。
1452 年一个春天的夜晚,列奥纳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在这里出生了,但具体出生地是在镇里还是附近的乡村地区仍不明确。达·芬奇家族是一个颇受人们尊重,并且与佛罗伦萨在工作上往来甚密的本地家族。他们在镇上确实有一栋宅邸。1451 年的卡塔斯托(catasto),即土地登记簿里是这样描述的:“位于芬奇镇乡村的一所房子。” 换言
之,他们在镇上的房子刚好位于城堡围墙之外——芬奇镇中世纪的第一个郊区,可能就在稍有些坡度、现在名为罗马大街的较高一侧。房子带一个小花园,面积约有 3 古亩(staia);他们的邻居是铁匠朱斯托·迪·彼得罗和教区神父皮耶罗·迪·巴尔托洛梅奥·切奇(Piero di Bartolomeo Cecci)。尽管列奥纳多很有可能出生于此地,但人们的猜想和传统观点都坚持否定这种说法。有种说法是,像达·芬奇这样的私生子,应更为谨慎地安排在家族的一处乡间房产出生。而传统观点则认为,他出生于芬奇镇以北 2 英里处的安奇诺村,在一栋至今仍能看见的小石屋里。有关列奥纳多出生在这个石屋的传统观点产生了多久我们已无从知晓,人们比较能确定的是,这种说法流行于 19 世纪中叶。1845 年,埃马努埃莱·雷佩蒂(Emanuele Reptti)首次提出这一说法,他指出安奇诺村的石屋“被普遍认为”是列奥纳多的出生地,并强调了石屋的质朴与典型性:它是一所在托斯卡纳随处可见的佃户农舍。19 世纪下半叶,研究列奥纳多的杰出学者古斯特沃·乌兹利(Gustavo Uzielli)认同了这种观点,尽管他也说明,这并非“铁证如山”。
这所石屋是单层住宅,用当地产的黄灰石材建成。主楼有三个房间,陶土地面,栗木梁,以及一个大型石制壁炉;在主楼的右拐角处有一座较小的建筑,其尽头有个面包烤炉。这两栋建筑符合旧文献对石屋的描述:一栋主楼供房子主人使用,一栋工人楼供在地里耕作的租客佃户使用,佃户再以生产油、谷物、酒、水果、奶酪、蜂蜜和木材等形式缴纳租金。L 形结构组成了院子的两侧,庭院的另外两侧可通往山谷,不过现在这个区域已被市政绿化和铺路糟蹋了。总的来说,目前石屋外部似乎有些过度修缮,我们或许能从一张拍摄于 1900 年左右的模糊老照片中了解到更多的相关信息:它反映了石屋年久失修的日常状态,几扇粗制的小窗户嵌在外墙里,一群穿长裙的女人正围站在采收完的葡萄堆旁。
在雷佩蒂和乌兹利以后,大量有关这所房子的档案研究相继问世,最早的文献可追溯到 15 世纪初。尽管传统观点认为这房子与列奥纳多有关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最后把这里认定为他的出生地,则是出于信念支撑。石屋的确属于达·芬奇家族——家族徽章是一头长翅膀的狮子,被雕刻在外墙上——但难以忽视的事实是,列奥纳多 1452 年出生时,这里还不属于他们,它是列奥纳多的父亲塞尔·皮耶罗·达·芬奇约 30 年以后才购置的。达·芬奇家族一直拥有这套房产,直到 1624 年列奥纳多同父异母的弟弟古列尔莫的一位后人将它卖给一所佛罗伦萨女子修道院。列奥纳多出生时,房子归公证人塞尔·托米·迪·马尔科所有。据描述,这栋房子在当时是一间橄榄油磨坊。(据乌兹利于 19 世纪末的记载,当时人们仍能看见一块老磨石放在房子边上。)公证人塞尔·托米和达·芬奇家族稍有关联:一方面他们是同行——达·芬奇家族也是公证人家族;另一个异乎寻常的关联是,塞尔·托米于 1449 年 10 月 18 日让人起草了一份合同,把自己的一部分房产转让给了另外两个人,而撰写及作为证人签署这份合同的人,正是列奥纳多的祖父安东尼奥·达·芬奇。一些与该合同相关的笔记显示,安东尼奥应邀起草合同时,正待在安奇诺村一所显然是“农夫的房子”中:顾客到访时,他正在玩西洋双陆棋。
安东尼奥·达·芬奇的休闲爱好着实有趣,但他与石屋的这点偶然联系,并不能作为他孙子在此出生的证据。这的确像是达·芬奇家族在乡下会拥有的房产,它为列奥纳多的成长勾勒出一幅重要的图景:地处农村,贴近土地,淳朴但绝不简陋。这也满足了我们追求确凿证据的欲望:一定要给他的出生地定位在一幢确切的房子上。
尽管出生地难以确定,他的出生日期乃至时辰却是确定的。这件事被上文所说的当时已年近八旬的祖父安东尼奥,精准地记录在由他的祖父传下来的旧笔记本左页上。在这本笔记中,他已经记下了他 4 个孩子的出生和洗礼,并在那一页底端仅剩的空间里,记录了新一代家族成员的诞生——“1452 年,4 月 15 日,周六,晚上第 3 个小时,我的孙子出生了,
他是我儿子塞尔·皮耶罗的儿子。他名叫列奥纳多。”当时时间从黄昏时分开始估算(或更确切地说从圣母教堂颂晚祷的钟声响起时),晚上第3个小时是晚上 10 点半左右。
安东尼奥接着写道,婴儿由他家在镇上的邻居、教区神父皮耶罗·迪·巴尔托洛梅奥施洗。这一点大概意味着洗礼在芬奇镇的圣十字教区教堂举行,那里粗糙的石质洗礼盆从列奥纳多的时代开始就一直在用了。按照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天接受洗礼,列奥纳多的洗礼是在4月16日,周日,也就是 1452 年复活节过后的第一个周日——阿尔比斯礼拜日。洗礼仪式要在芬奇镇浸礼注册处登记,但现存最早的注册处记录已到了16 世纪50年代。超过10位教父母出席了这次洗礼仪式,人数相当可观(相比之下,出席列奥纳多父亲皮耶罗的洗礼仪式的教父教母只有6位,而16世纪芬奇镇出席洗礼仪式的教父母的平均人数只有2到4位)。在列奥纳多的这些教父和教母中,有两位是达·芬奇家族在镇上的近邻:南尼·班蒂和南尼·迪·文佐的女儿玛利亚。出席洗礼的还有阿里戈·迪·乔瓦尼·泰德斯科,他在德意志出生,是里多尔菲家族的管家,这个家族是拥有芬奇镇周边土地的权贵。还有某个叫蒙娜丽莎·迪·多米尼克·布列塔尼的人,她的名字让我们想到,列奥纳多最为著名的油画也是一个很常见的名字。“蒙娜”仅仅意为 “女主人”或“太太”,它是“夫人”(Madonna)这一尊称的缩写式,但和其英文同义词相比,又少了些许贵族气质。如果列奥纳多真的像相信安奇诺村传闻的人认为的那样出生在穷乡僻壤,这场洗礼仪式未免显得过于热闹:他们可能举行了祝宴(使用了大量达·芬奇家族葡萄园所酿造的红酒)之类的“庆典”来为洗礼增色。尽管列奥纳多是私生子,镇上居民和家族成员都欢迎他的到来,在安东尼奥的字里行间,以及仪式记录中,都没有嫌恶之意。
这份关于列奥纳多出生和洗礼的珍贵记录,是德国学者埃米尔·穆勒(Emil Möller)博士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从佛罗伦萨档案馆中发现的。(实际上,穆勒在信中宣告这个发现时还附笔:“元首万岁!领袖万岁!” 虽然,这可能会导致我们对他爱不起来,却不会改变他这个发现的价值。)列奥纳多是难以捉摸的人物,与他相关的历史记录也让人琢磨不透:文献证据模棱两可,事实扑朔迷离。我们应该感谢他年近八旬的祖父用坚定而清晰的笔触如实地记下了这件事,也感激他将列奥纳多的出生时间,永恒而切实地定格在芬奇镇春日的景色中。无花果树在萌芽,梯田飘散着野生金盏花的香气,绿荫之处的第一束橄榄花正在绽放,朵朵小黄花预言着丰收将至。
……
这是一部诙谐幽默、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作品……而且充满智慧、令人感动。
——《纽约时报》
一部精彩而全面的传记。
——《泰晤士报》
尼科尔以生动而富有层次的论述迷住了读者……他极为耐心地挖掘了大量被低估和被忽视的材料,并将之重新整理、编织,呈现在读者面前……清晰地描绘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漫长的一生。
——《卫报》
这本书生动、有深度、有独到见解,读起来非常享受……如果你想在了解达·芬奇生平的同时,也了解15世纪末期意大利那种独特而复杂的环境,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书。
——《文学评论》
屡次获奖的作家尼科尔,通过列奥纳多的笔记深入探究了这位受人爱戴的文艺复兴偶像的内心世界。尼科尔以极富感染力的热情书写了列奥纳多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并把他的成就放在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背景下来思考列奥纳多的灵感来源和后世影响。即便我们对列奥纳多*著名的作品或他与米开朗基罗的竞争了解甚少,我们也会对他的艺术创作过程产生宝贵的见解。
——《书签》
尼科尔希望通过这本深刻而详尽的传记,挖掘达·芬奇作为神秘而伟大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家背后的真实人生。他按照时间记录了《最后的晚餐》的创作过程,并针对蒙娜丽莎的身份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还关注达·芬奇在众多领域的追求,而且翻译了大量手稿和笔记,这些都成为这本厚重但可读性极强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出版人周刊》
尼科尔的这部传记魅力在于他一丝不苟地收集残缺的、被人忽视的证据,这本扣人心弦、结构精巧的传记是一部学术著作,但也非常通俗易懂。
——《每日电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