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鲜卑的荣光:铁血、裂变与融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849547
  • 作      者:
    杨军, 吕净植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
收藏
编辑推荐

 一个称霸蒙古草原的马背民族,发源密林、艰难西进,遗失异域,驰骋历史长河八百年

 从大兴安岭山麓到融入中土,寻索东亚文明的源头和记忆

 独特的谋篇布局、明晰的主线,切入鲜卑民族文化肌理,描画出鲜卑近千年演进历程背后的动力

 依据考古材料,结合学界研究成果,兼顾传说、神话的叙述,辞采丰茂,通俗易懂


展开
作者简介

  杨军,辽宁省朝阳市人,1967年12月7日生,回族。1989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7年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教授,2005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集刊》主编。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译著5部,主编教材2部。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
  
  吕净植,吉林省长春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吉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石开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史论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北魏音乐研究》,主编教材5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千百年来,中原王朝如走马灯般兴衰绝灭,而在北方草原上,也上演着同样的剧情,游牧民族如风一般袭来,又如风一样消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这些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鲜卑,继匈奴之后又一个称霸蒙古草原的马背民族,发源密林、艰难西进,五胡乱华、遗失异域,驰骋历史长河八百年,有冲突,有改革,有繁荣,有衰败,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们四处征战,血染九州,建立诸多王国,声名传遍亚洲大半地区,盛极一时又迅速消亡。本书以巍巍兴安岭为引,兼顾历史、传说的叙述,将鲜卑政权兴衰史全景呈现于读者。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民族迁徙浪潮中,草原文化在融入中原文化,也在改造着中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鲜卑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影响一直在延续……

展开
精彩书评

  ★拓跋宏成功了。他其实已是中华皇帝,虽然也只有半壁江山。但他开辟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这就是鲜卑人的历史功绩。
  ——易中天

展开
精彩书摘

  草原民族经常受到类似的欺骗,可是当他们报复的时候,所有史书记载就都开始诅咒他们的残忍。
  史书记载称,东胡人在战败之后,向北退却了千余里。从距离上看,东胡人是离开了他们生活数百年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退向蒙古草原边缘的大兴安岭南麓。他们在向大山寻求保护。燕军也没有再向北追击,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燕国与东胡开始了另一种对峙。
  北向发展并不是燕国的目的。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燕国与其他六国一样,也在积极谋求逐鹿中原、统一中国。打败北方的劲敌,廓清北疆,不过是为其南下争霸所做的准备工作。可是,东胡虽然战败北迁,燕国却未能实现使其灭亡的目的,在燕国的北疆,劲敌仍旧存在,随时可能东山再起。为避免首尾受敌、两线作战,燕国在北方修建长城,建立起牢固的军事防线,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将这段长城称为“燕北长城”。
  燕北长城沿燕国在北方新设的上谷、渔阳等五郡的北部边缘修建,西起上谷郡的造阳(今河北独石口以北、滦河上游闪电河一带),向东进入今内蒙古,经多伦旗南,进入河北省丰宁县之北,、东经围场,在群山中穿过内蒙古喀喇沁旗东行,越过内蒙古赤峰南境的美丽河,到达辽宁省建平县北境,再经内蒙古敖汉旗中部到达宝国吐乡,向东进入辽宁省北票市境内,越过牛河,进入辽宁阜新,一直延伸到鸡冠山。这段燕北长城的遗址目前尚断断续续地保存下来三百多公里。由阜新向东北,燕北长城经辽宁省的彰武、法库进入吉林省的梨树县境内,然后折向东南,经辽宁宽甸,越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燕北长城不仅包括蜿蜒不绝的石筑或土筑城墙,还包括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卫城、规模稍小的障城,以及直径在10米至40米不等的烽火台。在内蒙古敖汉旗,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处残高2.5米的烽火台。城墙、卫城、障城与烽火台,构成针对东胡骑兵的立体防御体系,固守着长城以内的地域。
  只有视土地为生命线的农耕民族才会有如此重视守土的军事设施。
  燕北长城的实际效用如何已不得而知,但此后中原史书的记载中绝少提到东胡的名字,一直到其与匈奴人之间的那一场灾难性的战争。燕国与东胡隔着一道长城对峙着,但是,燕国没有再受到来自东胡的大规模进攻的真正原因似乎并不在于长城。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需要不断地为其牲畜寻找草场,水草丰美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园。他们永远也不会将自己与畜群限制在围墙之内。道理很简单,不论多么美丽的地方,当他们的畜群吃光了草原的时候,他们也不得不弃之而去。游牧人永远也不能理解用围墙圈起一片土地供自家耕种的生活方式,虽然与农耕民族相同,游牧民族也依赖土地谋生,但两者对土地与资源的理解却截然不同。游牧民族蔑视修筑长城的防御方式,如果他们愿意,在长达数千里的防线上,他们总可以找到一个防守薄弱的突破口进入长城,施展骑兵的优势,任意劫掠,如同进入羊圈的狼。
  当东胡受到秦开的攻击向北方退却后,水草丰美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确实是他们十分怀念的地方,但东胡人没有再次发动对燕国的大规模进攻以夺回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不是因为他们对付不了燕北长城,而是他们发现了一片比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更加诱人的地方,这就是蒙古草原。
  自大兴安岭西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游牧人的车队可以毫无阻碍地前行,一直进入欧洲的俄罗斯草原。事实上,这也正是匈奴人后来的西迁之路。这片地球上面积最大的草原,对所有的游牧民族都充满了诱惑,在13世纪蒙古族最终成为这片大草原的主人以前,这里曾经是无数个游牧民族栖息的地方。充满变化与挑战的大草原最能激发游牧民族的创造力,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在这方沃土上建立起自己的草原帝国。

展开
目录

引子 巍巍兴安岭:东亚文明发展的动力源

第一章 兴安岭的第一个主人:被称为“东胡”的人们
一、秦开与长城:东胡与匈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原动力
二、退守鲜卑山:一次并不成功的西进
三、赤髯碧眼老鲜卑:具有白种人特征的“炎黄子孙”

第二章 仰天长啸:蒙古草原的第二个主人
一、接管蒙古草原:二百年踯躅迁徙后的“意外”收获
二、千呼万唤始出来:鲜卑第一英雄檀石槐
三、暗杀:低成本肢解鲜卑帝国的新尝试

第三章 目标锁定中原:东部鲜卑的南向之路
一、顽固坚持旧传统的反面教材:昙花一现的段部
二、学习汉文化的新途径:趁乱吸纳汉族流民的慕容廆和他的前燕政权
三、短暂复国:真命天子慕容垂和他的跳蚤子孙们
四、延续了东胡祖脉的匈奴人:退回大山的宇文部

第四章 入乡随俗:淹没于河西走廊的西部鲜卑
一、仙人指路:锐意东进的秃发鲜卑
二、崛起于乱世:在向西退却中建国的乞伏鲜卑
三、慕容部的近亲:坚持游牧的吐谷浑

第五章 天狼西向:远走中亚的噘哒人
一、白匈奴:从蒙古草原走出的第二头狼
二、幸运的波斯人:拒绝推倒多米诺骨牌的噘哒帝国
三、次大陆的梦魇:厌恶佛教的征服者
四、速兴速亡:被自由散漫毁掉的中亚霸主

第六章 打开南北朝历史的出口:最后走出兴安岭的拓跋部
一、千古之谜嘎仙洞:苍茫林海,何处是我家
二、从鲜卑山到呼伦湖畔:蜕变、新生、成熟中的拓跋人
三、神兽传说:这就是鲜卑吗?
四、“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充满血腥的拓跋祖先世系

第七章 北魏:一个性格裂变的王朝
一、立贤还是立长:面对亡国之痛的困惑
二、北魏平城时代:拓跋球珪的早期统治
三、赐死太子:拓跋宏锐意推进的汉化改革
四、“六镇”:无法调适的文化裂变
五、江山破碎:激进改革无法医治的后遗症

第八章 胡气满长安:盛唐气象的历史因缘
一、向老子求救:鲜卑化李唐皇室的无奈选择
二、文化上的南北朝:中国区域格局的划时代转变
三、胡音胡骑与胡妆:大唐盛世的新时尚

尾声 留在故乡的人们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