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地处长江下游的皖中地区,襟长江带巢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但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广大的劳苦人民却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势力的沉重压迫与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县内政治腐败,交通闭塞,文化滞后。
自鸦片战争后,素有“长江巨埠、皖中之坚”之称的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日、德、法等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随之而入,与芜湖仅一江之隔的无为县不久亦被卷入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范围。因此,无为人民除了受到封建主义大山的压迫之外,还受到帝国主义势力大山的压迫。
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势力对无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使无为县的贫富差距愈来愈大,社会状况越来越糟,因而不断激起人们的不满和反抗,无为地区的现代革命斗争的烈火也就在这样的政治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
一、先进思想的传入和群众运动的兴起
自辛亥革命后,无为县的一些有志知识青年即负笈到外地求学,开始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这些青年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后,不少人回到家乡把在外地接收到的新思想、新文化在无为社会各界广泛传播。闭塞的无为县从此打开了一扇天窗,清新浓郁的空气开始在城乡激荡。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立即得到全国各地的热烈响应。时任北京大学庶务主任的无为人李辛白,组织赶印了2万份《五四运动宣言》,这是5月4日当天发出的唯一传单。①6月3日,当这个震撼全国的消息传到无为后,无为县城教育界进步人士、知识青年及学生纷纷响应,集合于南门小十字街,尔后举行游行示威。他们群情激愤,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争回青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等口号,表示坚决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这是无为县第一次举行游行示威活动,也是新文化、新思想在无为县传播、影响的结果,它显示进步势力开始登上无为县的政治舞台。
1923年前后,一些求学于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由于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介绍给无为知识界。他们还利用寒暑假返乡的机会在贫民、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群众中,通过演讲、说故事、演戏等形式,介绍外地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情况,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们还举办假期读书会、贫民夜校,吸收知识青年和贫民子弟参加,探寻和讲解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策略和道理。无为县杏花泉小学的季庶仁、吕莲三、高莫适,无为中学的陈洪泽、钱光晓、倪合春、方后鲁、王前寿等青年教师,自办了《鬼火报》《狂飙》《女娲》等宣扬进步思想的刊物,反对旧礼教,在知识界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为开启民智,宣传进步文化,在进步士绅的帮助下,无为县图书馆于1923年建成,书籍、报刊对外开放借阅,为处在社会闭塞、文化落后的无为知识青年开启了寻求革命信息的渠道。
P15-1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