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爱、罪疚与修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8293426
  • 作      者:
    (英)梅兰妮·克莱因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21
收藏
编辑推荐
有爱才有罪疚感,有罪疚感才会修复爱与情感,本书共收录了十二章,包括儿童的发展、青春期的抑制与困惑、学校在儿童力比多发展中的作用、早期分析、抽搐的心理起因探讨、早期分析的心理学原则、儿童分析论文集、正常儿童的犯罪倾向等内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世人介绍了爱、恨、嫉妒、愤怒和自我谴责等情感背后的心理活动运作过程。作者通过对婴儿的观察,以及对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总结出了诸多有关人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潜意识规律。一个人只有确信自己拥有爱,才敢真正地表达恨意,才会有罪疚感以及愿意修复感情的裂痕。克莱因通过本书研究、总结并分析了人类的爱、罪疚与修复,指导我们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帮助我们在与儿童相处时正确面对他们的情感,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性启蒙和削弱权威感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如今,人们越发赞同儿童应该接受性启蒙的观点。学校也开始大力推行儿童性启蒙教学,预防儿童在青春期时因“无知”而面临更多的危险,这也让儿童性启蒙教学得到了普遍认可。然而,根据精神分析的经验来看,这一阶段的儿童是十分脆弱的,我们至少应该向他们提供恰当的教养(甚至是“启蒙”),才能让他们不至于需要特殊的启蒙方式,因为,只有符合儿童发展速度的教养方式,才是最完整、最自然的启蒙。精神分析的经验得出了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即儿童应该尽量避免受到过于强烈的潜抑,以防发展出病态或负面的人格。所以,精神分析的任务不仅包括尝试巧妙地以信息对抗那些明显的现实危险,还包括尝试避免那些因难以辨别而不够明显,但更加普遍和深刻,从而更急需被观察到的现实危险。通过精神分析的每一个案例,几乎都可以得出结论,即童年性欲的潜抑是成人疾病,甚至是所有正常心理状态中多多少少存在的病态元素或抑制的根源,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明确的道路。人类基于情感和一致性建立了一种虚假的文明,给性特质(sexuality)包裹了一层神秘而危险的外壳,而要想使儿童远离不必要的潜抑,我们首先要从心理层面消除这层外壳。我们应该依据儿童对性知识的渴望程度,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性信息,并且从根本上消除性特质的神秘感和危险性。这样一来,儿童就不会重蹈我们的覆辙,将一部分愿望、想法和感觉潜抑起来,其余部分则成为羞愧和焦虑的导火索。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帮助儿童远离这种潜抑以及不必要的痛苦的同时,也为身体健康、心理平衡以及良好的人格发展建立起基础。此外,彻底而坦然地面对性特质,不仅有利于个体和人性的演化,而且决定着智能的发展。
我曾经深入参与了一个儿童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清晰且明确地证实了以上根据精神分析的经验和理论而得出的结论。
先前历史
弗里茨(Fritz)是我亲戚家的一个男孩子,我们两家住得很近,来往密切。在弗里茨的教养方面,我为他的母亲提供了很多建议,她也一直按照我的建议去做。现在,弗里茨已经5岁了,身体健壮,心智发展正常但比较缓慢。他直到2岁才开口说话,3岁半才能用连续的句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孩子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语言天赋,能够说出引人注意的话,但弗里茨始终没有这样的表现。然而,他的外表和行为却显得聪明伶俐。对于一些概念,他掌握得很慢,直到4岁以后才学会区分颜色,快到4岁半才明白“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他对现实事物的理解力明显弱于同龄儿童。虽然他经常跟随家长去买东西,但从他提出的问题来看,他似乎难以理解,当一个人拥有很多同样的东西时,为什么不能从中拿出一个送给别人。他还难以理解为什么要用钱去换东西,而且不同的东西要用不同数量的钱去换。
但是,他具有相当出色的记忆力,不仅很容易记住事情,而且对于比较久远的事情,也能记得当时的细节。他一旦了解了某个概念或事实,就能彻底掌握。一般来说,他很少提问。直到4岁半左右的时候,他的心智发展才开始加速,并且有了比较强烈的发问冲动。在这一阶段,他也表现出明显的全能感(omnipotence,弗洛伊德称之为“万能想法的信念”)。无论他听说了哪一种技能或手工,他都觉得自己能够胜任,即便事实截然相反。有时候,别人告诉他,爸爸妈妈也不是什么都懂,但他依然坚信自己和身边的人是无所不能的。即使当他无力辩解的时候,或者当事实足以反驳他的时候,他也会坚称:“只要有人给我做个示范,我就能做到!”因此,在种种反证面前,他依然认为自己会做饭、阅读、写字,以及说一口流利的法语。
询问出生问题的阶段
弗里茨从4岁9个月开始询问有关出生的问题,此时,他的发问需求有了明显的增加。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大部分时候,他会向母亲或我提问,而我们会给他提供完全真实的答案,必要时也会根据他的理解程度,尽量简洁明了地给他提供科学依据。回答完问题后,除非他重复提问,或者提出新的问题,否则我们不会主动提起这个问题或者提出新的问题。
一开始,他的问题是:“出生前,我在哪里?”然后,这个问题变成了:“人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他几乎每天都重复一模一样的问题,这并非因为他的智力不足,而是他显然能够理解关于胎儿在母亲体内成长的解释(此时,他还没有直接提到关于父亲角色的问题)。 P2-4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儿童的发展
第二章 青春期的抑制与困惑
第三章 学校在儿童力比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早期分析
第五章 抽搐的心理起因探讨
第六章 早期分析的心理学原则
第七章 儿童分析论文集
第八章 正常儿童的犯罪倾向
第九章 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
第十章 儿童游戏中的拟人化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中反映的婴儿焦虑情境
第十二章 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十三章 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
第十四章 智力抑制理论
第十五章 儿童良心的早期发展
第十六章 论犯罪
第十七章 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
第十八章 断奶
第十九章 爱、罪疚与修复
第二十章 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 从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情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